您现在的位置:

2020-2-13邱韶华:贡献专业力量填补国内偏光片空白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0-02-14

22岁那年,我来到深圳,进入深圳盛波偏光器件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盛波光电”)成为一名技术员。26岁,我和同事们一起研发出合格偏光片,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当时的深圳市科学技术局(下简称“市科技局”)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33岁,我成长为总工程师。

我的成长得益于深圳的氛围和公司破格提拔人才的环境。深圳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能抓住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深圳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吃螃蟹和拼搏的精神,深圳的氛围创造出了今天的深圳市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为“深纺集团”),也造就了今天的盛波光电。如果当年深纺集团没有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国内偏光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深圳给予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和拼搏的斗志,从黑白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小尺寸彩色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一直到将来我们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我们都要率先去创造,走在中国偏光片领域的最前沿。

邱韶华,1972年6月出生于湖南,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深圳市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曾任深圳市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作为中国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光学膜行业技术领军人才,主导编制了4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获得授权的专利近40项。获得2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时深纺集团转型,内部有许多质疑声。液晶显示器是我们从未触及过的领域,和纺织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如果没有做起来,公司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

来到深圳探索改革开放前沿之地

我老家在广东梅州,早年父母亲被分配到湖南邵阳一家纺织机械工厂工作,在当地生下了我。从小在厂区附近长大的我,一直对工科比较感兴趣。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河南郑州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中原工学院”),也因此选了电气自动化专业。

1994年,我大学毕业。此时的父母亲在湖南待了许多年,因工作原因一直无法调回广东,所以他们希望下一代能走回广东,叶落归根。这样的观念也左右了我的选择,在毕业分配工作时,我将目光投向了广东,当时广州和深圳都有单位愿意接收我。仔细考虑下,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又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具有神秘的色彩,若有机会能来深圳探一探路,于我而言也是挺好的。

为此,我来到深圳,进入深纺集团工作,这是一家由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在深圳市原三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基础上组建新设)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初到深圳时,工厂和工业区占据了深圳的大片土地,我仍然记得,公司第一个工厂——天健工业区当时就在福田区景田那一块。随着深圳的转型,工厂也在逐渐搬离市中心,从福田搬到了龙华,后来公司第三个工业区建立在坪山,工厂越搬越远了。

深纺集团转型

进军高新科技产业

来深圳的第一年,我在深圳市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纺织保税贸易公司做保税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许多进出口的业务知识,这为我往后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一年以后,深纺集团开始转型,从纺织业务转到高科技领域,并投资了一个新的项目:高科技产品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为此,深纺集团和美国ADS公司合作,由美国ADS公司提供生产设备与技术并参股,共同成立了深圳盛波偏光器件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盛波光电”),我也调来了盛波光电。

当时深纺集团转型,内部有许多质疑声。液晶显示器是我们从未触及过的领域,和纺织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如果没有做起来,公司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作为一间上市公司,深纺集团领导做这个决策冒了很大的风险。但现在看,这个决定非常具有前瞻性。公司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加工业成功转型进入平板显示产业领域,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拥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领域偏光片行业的领头羊,是深圳市国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企业。




▲2001年,邱韶华(左三)和日本专家一起开展技术交流。

1998年底,公司终于成功研发出合格产品,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当时市科技局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荣获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日本技术封锁赴美学习前沿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尚未研究出偏光片技术,主要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手中,特别是日本。当时日本是全球液晶产业聚集地,不仅对偏光片市场垄断,对偏光片的技术输出也严密封锁,这导致国内行业对此技术一片空白,不得不全数进口。为了学习偏光片技术,公司派了我和其他5个人一起去美国ADS公司培训。

可能许多人没听过偏光片,实际上它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液晶电视、车载显示等等,凡是涉及液晶显示屏的产品,都会用到偏光片。偏光片是个光学元器件,或者说是一种光学复合薄膜,具有起偏器和检偏器的作用,能够把图像和色彩显示出来。没有偏光片,打开电源后的显示器就只有白色屏幕,没有彩色和画面。液晶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组成了屏幕显示器的三大元器件,液晶显示屏占整机成本的近70%,偏光片又是屏幕的三大材料之一,所以它非常重要。

在美国,我们学习偏光片知识的过程颇为吃力。偏光片生产是一个综合学科,涉及光学、物理、微电子、高分子材料、化工、化学、精密机械、自动化等等,国内大学没有这个专业,所以我们去美国学习的内容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完全是从零开始。同时,由于是跨专业的知识领域,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那时没有网络,不像现在一上网就可以查很多资料,我们只能频繁地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弥补不足。

回深研制生产

经历三年艰难时期

回深圳后,我们经历了三年非常艰难的时期。由于美方技术人员对技术掌握不够,且拿不到好的材料,经三年调试,我们未生产出一张合格产品。面临持续的研发困境,1997年美方撤股退出合作,我们去美国培训的5个人,包括我在内仅有两个还在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技术研发遇到瓶颈,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毕竟不是研发机构,需要盈利。但由于所有研发计划和机器设备都只能服务于生产偏光片,我们无法转型,也不甘心放弃,只有放手一搏。

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加班,有时甚至在公司连轴转,几天不回家。平日里,除了研究技术,还需要跑客户,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研究客户需求:“你们有什么产品要求?需要我们改善哪方面?”那时候没想太多,只觉得经过几年的积累和经验,都走到这一步了,我们不能放弃。

终于在1998年,我们研制出第一款合格产品。当时一位客户找我们订了20箱产品,我们很开心,通过其他货运方式先送去10箱,剩下的10箱货则由我和司机亲自开车送过去,以便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本以为一切都很顺利,谁知后来,我们又把那20箱货载回了公司。

原来,产品虽然研制出来了,但还有些小问题,经客户测试无法使用。那时公司规模比较小,能把实验室产品做成工业化生产产品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做成批量化的量产产品,其实非常艰难。满怀喜悦去送货,却遭到了退货,这对我们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1998年底,公司终于成功开发出合格产品,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当时市科技局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荣获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2019年,邱韶华在盛波光电生产车间技术攻关。

2008年,我负责组织实施“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项目”,该项目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可用于TFT型偏光片的生产线。

国内偏光片行业陷入困境

尽管我们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研发出偏光片,但在国内市场上,我们依然困难重重,这与显示屏产业发展有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1978年,我国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并将生产重任托给当时的上海电视机厂。之后随着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诞生,1987年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跃居全球第一。

然而,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惨遭淘汰。至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轿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由于缺乏技术,国内彩电厂商面临着“缺芯少屏”的困境,他们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作为液晶显示屏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偏光片的发展也受限于此。当时国内厂商还没法研发出彩色液晶显示屏,仅能生产黑白液晶显示屏,且只能使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电话机等小尺寸电子产品市场。我们公司定位国产本土化,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国内下游市场研发产品,即适用于黑白显示屏的偏光片。尽管我们占据了黑白显示屏的大部分市场,起步也比中国台湾、韩国的同行要早很多,但在全球液晶显示屏的市场里,我们占比份额依然非常小,不到1%。

为等待未来发展的机会,为公司创造更大效益,我们转而从降低偏光片生产成本入手。2000年,我承担了原材料国产化、压敏胶开发、产品色调改进等重点攻关课题。经过大胆创新和大量试验研究,三大难题全部获得突破。其中,主要原材料国产化率达100%,压敏胶开发隔年即投入批量生产。同时,此突破也一举扭转了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严重亏损的局面,全年实现利润620万元。

2001年,盛波光电被市科技局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的“年产200万平方米偏光片产业示范化工程”也被当时的国家计委列入2001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新材料专项,获国家资金支持。

2005年,我们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张STN型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的业绩也因此持续盈利,稳步发展,一举奠定了国内黑白液晶显示屏用偏光片的领导地位。

向彩色液晶显示器用

偏光片进攻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笔记本电脑对液晶显示器件产品的需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确立了作为液晶显示的主流地位。

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约100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2004年10月8日,中国第一条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在上海投产,主要切割15寸液晶屏。

随着国内企业对TFT—LCD生产线的研发,中国大陆的“无自主彩色液晶显示屏时代”也随之落幕。

下游市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科技的原始动力。2006年,我被任命为公司投资近亿元的偏光片二期工程工艺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全面测绘,优化生产工艺,并吸取国外经验,使盛波自行设计、委托国内公司制造、自行安装和调试的二期生产线实现投产,成为第一条国产偏光片生产线。

2008年,我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863计划——“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91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可用于TFT型偏光片的生产线,进一步填补国内TFT-LCD偏光片生产的需要,对于国内液晶显示器件降低生产成本、增大生产能力、改变产业链严重失衡的局面起到重要作用,使国内部分中小型TFT-LCD面板企业实现部分材料国产化。

2010年,公司大尺寸TFT-LCD用偏光片项目启动,大尺寸TFT-LCD偏光片项目也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项目建成后,于2015年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也填补了中国彩色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的产品空白,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完善了上游材料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深圳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吃螃蟹和拼搏的精神,深圳的氛围创造出了今天的深纺集团,也造就了今天的盛波光电。

“原来中国人也是可以的”

22岁那年,我来到深圳,进入盛波光电成为一名技术员。26岁,我和同事们研发出合格偏光片,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市科技局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33岁,我成长为总工程师。

我的成长得益于深圳的氛围和公司破格提拔人才的环境。深圳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能抓住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深圳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吃螃蟹和拼搏的精神,深圳的氛围创造出了今天的深纺集团,也造就了今天的盛波光电。如果当年深纺集团没有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国内偏光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尽管研发的过程非常艰辛,但真正看到成果时,我倍感自豪。记得多年前的某一次,我们研发的产品通过客户的测试,他当即竖起大拇指,赞赏我们:“原来中国人也是可以的。”就这一句话,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这句话所带来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继续填补偏光片空白

未来可期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偏光片的发展还是较为薄弱,国产化率不到10%,家电彩电公司对于上游原材料大部分还是进口。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在于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无法成为主流的供应商。

就电视机来讲,我们已经突破小尺寸,比如32英寸、43英寸、55英寸,但是像65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还是空白,因为我们只有两条线的生产规模,产线规模数量少,终端市场却很大。除此之外,我们彩色液晶显示屏用偏光片的材料是进口的,采购数量不够,采购成本由此增加,议价能力也不够。一方面说明我们这个行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技术方面和规模方面都有薄弱环节,需要突破。

国家很重视平板显示产业上游原材料和装备的短板,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予这个产业很多支持,比如减少关税,加大补贴等。现在我们正在投资近20亿元的2560mm超大尺寸电视用偏光片生产线,决心突破65英寸以上的空白领域。深圳给予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和拼搏的斗志,从黑白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小尺寸彩色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一直到将来我们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我们都要率先去创造,走在中国偏光片领域的最前沿。


口述时间

2019年12月21日

口述地点

深圳商报社大厦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 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 余快

编辑: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