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人民至上,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的深圳实践

来源:深圳报业集团发布时间:2020-08-24

在一个普通市民眼里,一座伟大的城市,该是什么样子?

“要有青山绿水、碧野柔光,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愿意在这里安家。要有产业高校、优秀文化,让我们的生命飞起来。要有政府善治、体制保障,让我们愿意在这里和它慢慢变老。”在深圳举行的一次论坛上,已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的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曾如此诗意地描述她心中的深圳、她向往的深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这个“诗意”的描述被概括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始终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

回眸深圳经济特区40年,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生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闪耀在深圳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

从“人人来闯”到“人人栖居”,深圳始终把发展和保障人作为最高追求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厘清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之间“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深圳被称为世界城市发展奇迹。从奇迹到美好之间的桥梁,就是深圳人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迅速意识到,城市发展的更高阶形态以及城市存在的更深层意义:如何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因为,人的集聚,才是一座城市永恒的发展的动力源,只有把发展和保障人作为城市的终极追求,一座城市才会被人认可、依赖,最终化为托举向前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支撑这座城市永葆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

“凡是广大市民群众关心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关注的;凡是广大市民群众呼吁的,就是党委政府应该解决的。大到教育医疗服务、社会公平正义,小到公交站台、天桥、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认真对待,以向问题的‘叫板’赢得市民群众的‘叫好’。”这是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民生经”、政绩观。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在危急时刻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部署“对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对疑似患者应检尽检”,救治患者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全社会动员,实现全市无死角的立体防控体系;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在疫情伊始就启动建设、用20天时间建成了可提供千张床位的市三医院应急院区。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不惜财力投入民生,让市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红利。从实施总投入超过1000亿元跨年度、跨“十二五”规划的12项重大民生工程,到单独开列每年的民生实事清单对照完成,深圳大手笔投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倾财力保障民生发展所需。最近3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接近9000亿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领域。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将“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到城市发展理念的擘画,小到一座公交站台、一处厕所、一条绿道的选址设计,都尽可能以“人之所需”为基本考量。近期,在研究“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突出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中,深圳不仅建园区、引入高端项目、高端企业,还着力打造和美宜居的“城市新客厅”;在河流治理中,深圳不仅仅满足于水质的达标,还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景观创建结合起来,同步打造城市亲水宜居环境,让水更清、岸更美,成为市民观景休闲的新去处。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决策参与权”,近年来,在制定禁食野生动物、强制垃圾分类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划地铁、垃圾处理设施等重大民生项目时,都会提前公示信息、广泛征求民意,让人人都能有序参与城市决策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直面老百姓最关注最急迫的民生痛点,不躲不拖,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对住房、教育、医疗、出行、治水等“老大难”问题一一“开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前瞻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看病预约、扫码乘车、落户“秒批”,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政务办事需提交的材料减少70%,通过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为生活增添便利,为民生幸福加码。

……

深圳正生动实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从经济特区迈向先行示范区,深圳坚持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以“握手楼”著称的“城中村”曾是很多人来深圳打拼的最初落脚点,福田区水围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今天,这里街道整洁,设计现代,配套完善,“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成为深圳首个由城中村改造成的人才保障房,因为采用“政府—国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改造模式,租金比周围市场低近一半。

剑指高房价的“大城市病”,深圳推出被称为“二次房改”的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为此,深圳将分阶段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70万套,“十三五”期间累计筹建40万套,仅2019年就建设筹集了公共住房8.8万套。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作为高学历创新人才聚集的城市,深圳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和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也日益突出,以普通公办高中学位为代表的学位紧缺,成为这座超大型城市“成长的烦恼”。

深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高中园”的设想。寸土寸金的深圳腾挪土地,今年1月,4座“高中园”选址全部确定,6月,第一座高中园正式动工,未来3年,深圳将通过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普高学位6万个。不仅如此,2020至2022年,深圳要新改扩建146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努力让入学难得到有效缓解。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深圳的医疗事业一度也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医疗团队,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七、第八医院在内的一大批新医院已经建成或正加快建设,一批批医疗界“大牛”,正在成为“新深圳人”,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磅医改举措,深圳的医疗整体水平正迅速提升,国际医疗中心,是深圳的下一个目标。

“幼有善育”“劳有厚得”“老有颐养”“弱有众扶”……

一个个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为深圳的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深圳光荣登榜。从这张让“老百姓用自己的感受来为美好生活打分”的榜单可以看出,深圳近年来围绕“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所作的努力,已经或正在变成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座“美好生活城市”散发出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正把越来越多人的“他乡”变为“家园”。

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不但要一切“围绕人”,也要让一切“依靠人”;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民生公共品”,还要强化城市的“民心归属感”,让人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始终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40年间,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增长了100万倍,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其吸附人才的强劲“磁场”,在于用更具吸引力的制度环境,让更多各类人才在此落地扎根;在于用更优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微观主体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活力;在于以真正的全球视野、全球标准打造“全球标杆城市”。

在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深圳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在构建全方位服务生态体系上,深圳为来深求职的毕业生提供“青年驿站”免费短期住宿和就业指导,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在为人才提供事业发展平台上,深圳不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在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评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在构建“心有所归”的精神激励体系上,深圳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建成深圳人才史馆,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让人才“名利双收”……

“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

一座伟大的城市,就是能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编辑: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