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市政协委员建言深圳“双区”建设 “软硬兼施”引才留才聚才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1-05-17
5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委员在认真听取发言。深圳特区报记者周红声摄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还有什么短板,应该如何改革创新?5月14日上午,在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各界别的17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干货满满。
“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公司”打通从“1—N”中间环节
“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需打通完整的创新链条。”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成会明认为,除了解决深圳“0—1”原始创新短板之外,深圳还需继续加强“1—N”的优势链条。
如何不断强化深圳从“1—N”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会明提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公司”和“产业龙头+大资金”模式。
成会明提出,创新公司是指具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或技术创新成果的新型公司,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同创新公司的深度合作,可以彻底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同时新型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激发科技创新与推动产业发展的活力。而“产业龙头+大资金”则可以共同助力“100—N”的快速、规模产业化发展。“大资金与产业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产业化效率,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出颇具规模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出若干世界级产业基地。”成会明说。
抓住“碳中和”风口打造新兴经济增长极
“碳中和”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会主委、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在大会发言时表示,深圳应该抓住“碳中和”这一新兴产业的风口,打造新兴经济增长极。
“我市低碳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不仅是全国首批‘低碳省市’试点城市、碳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还率先启动全国和全球发展中国家碳市场。”但何杰也认为,深圳面临着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匮乏、工业节能成本不断增高、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等困难。
何杰建议,加速布局碳中和产业的发展,包括设立我市“碳中和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心”,汇聚绿色企业、绿色金融机构、绿色技术转移和交易平台、产业化前后端服务机构,大力推动绿色企业开展碳中和技术创新,尤其是我市优势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等领域;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从产业端和金融端分别支持绿色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企业的绿色投融资,为绿色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和金融保障等。
成会明同样认为,深圳亟须集聚“碳中和”相关的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设“深圳碳中和技术研究院”,集中攻关可再生能源生产、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互联网、高效储能、“碳中和”经济等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动“碳中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培育和带动与“碳中和”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如太阳能与太阳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新一代储能技术等,助力深圳市优势产业链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签订业绩指标人才引进应考核对产业和经济所做贡献
“虽然深圳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旺,但在引、留人才方面仍存在问题。”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福田区政协副主席杨浩勃坦言,调研发现,引进人才时重学术、轻实际,重引进、轻使用较为普遍,对人才引进效果也缺乏有效跟踪和评估,如审计发现,有领取了奖励补贴的人才涉嫌在深圳非全职工作,个别人员在全国注册多家公司并在多个城市申领类似奖励。
杨浩勃建议,应“软”“硬”兼施,从“引—留—聚”3个层次,提高深圳集聚全球人才吸引力,助力深圳成为引才、留才、聚才高地。
“引才,即营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软环境’。”杨浩勃认为,深圳应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引进时除给予政策扶持外同步签订业绩指标,考核其对产业和经济所做的贡献。在竞争性领域,建立与人才经济贡献挂钩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在非竞争性领域,按照人岗相适的特聘岗位制度。”杨浩勃还建议,实施关键人才保护机制,探索技术移民等。
杨浩勃提出,应打造安居乐业的“硬环境”,让人才留得下。她建议,除了要提升科研创新环境,设立大湾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实验室共享,设立全球影响力科技大奖等,还要提升国际化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大人才保障房政策力度,推动落实租售同权,加快统筹推进国际化街区美丽街区建设,“让城市‘小资’起来”。
此外,杨浩勃认为,深圳应用过建设一流国际化高等院校、完善成果转化和风投机制、探索“开放式高校”“开放式企业”、深化大湾区创新融合等持续涵养人才发展生态,为深圳广聚全球高端人才。
落实“竞争中性”让民企有“大树底下好乘凉”获得感
为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竞争中性”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所谓“竞争中性”,即市场上的一切商业主体,不论国有或民营,均应秉持公平原则进行竞争,杜绝不当竞争。
市政协委员、市中小企业国际技术合作会会长常远认为,“竞争中性”原则是深圳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密码”,但是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执行“竞争中性”原则方面,深圳仍存在一定差距。他建议,从要素获取、市场准入、经营运营、政府采购与招标等方面率先构建深圳版的竞争中性规则体系,打造社会主义竞争中性政策先行示范区。“国企是大树,民企是小草,竞争中性,就是要让民企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获得感,而不是‘大树底下无小草’的恐慌。当前,深圳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民营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应闯字当头、敢于突破、勇于实践,率先成为竞争中性政策的示范区”。
市政协委员、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彭琛同样建议,落实竞争中性原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建立竞争非中性监管办法,依托大数据开展信息化监督,营造竞争中性良好氛围;构建竞争中性效果评价标准,开展竞争中性原则评估,同时将竞争中性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指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布局安全应急产业让应急产品产能“不着急”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深圳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成为市政协委员热议话题。
“深圳要打造‘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应急协同能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文维建议,要强化基层社区防控体系建设,财政加大对社康中心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倾斜,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速度不应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基层卫生投入占医疗卫生总投入不少于30%,筑牢第一道屏障。
文维还建议,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物联网等所反馈的数据,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疫情既是“危”,也是“机”。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副署长何友添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布局,推动深圳市安全应急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他建议,要支持华为、大疆、迈瑞、华大基因等综合型企业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企业,立足深圳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通信、医疗器械等产业优势,走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安全应急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VR/AR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在部分优势领域异军突起。
如何让应急状态下,应急产品产能“不着急”?何友添建议,要培育企业柔性调控产能的能力,统筹好应急产品及其生产线的专用性与可转换性的协调。“企业根据对应急产品的紧缺程度分类评估,充分考虑日常用品到应急产品的可转换量,科学估计储备量。”
现场原音
民办学校不是公办学校的补充,而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不是学位的兜底,而是要对标国际,满足家长个性化、多元化、选择性的需求。应鼓励支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探索和完善政府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推进新型民办学校的生根和生长。
——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盐田区政协副主席周丽
要建立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的制度保障。依托全市公共数据共享,不断丰富城市数据来源,推动更多数据接入“城市大脑”,保障公共数据合法有效流通,使公共数据“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支持企业利用数据开放,开发适用城市安全运行与数据治理的各类产品服务,在提升企业创新创业动力的同时,整体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市政协委员、民建深圳市委会副主委、坪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局长高海
要调整制造业招商模式,全面推行产业链招商,聚焦产业链缺口和弱项,围绕补链、强链和延链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内企业形成溢出效应、交易成本效应、学习效应,产生集群效应收益,促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更具有根植性。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光明区副区长张宗平
政府可以建立境外投资经营法律合规风险预警运行机制,对“卡脖子”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政策扶持,结合定期发布的合规经营分析报告,对重点投资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投资经营法律合规风险进行针对性预警提示,向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发出预警信息,提示相关风险,提高风险预防作用。同时,深圳企业不能因为在竞争中受到的打压而放弃国际市场。我们应该敢于竞争,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
——市政协委员、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州
要充分发挥香港高校的科研实力和聚集专业领域内顶尖科研人才的能力和优势,抓住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的机会,以香港高校为依托,在脑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具备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实验室,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攻克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市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璇
(深圳特区报记者周元春杨丽萍焦子宇黄子芸)
[
编辑:陈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