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积极探索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1-07-20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之下,国家赋予深圳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任。这对深圳而言意义重大。
7月17日下午,由市政协主办、致公党深圳市委会承办的“委员讲堂”邀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总规划师郭晨主讲“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与思考”。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深圳市委会主委王大平参加活动。
郭晨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讲起,并对国内外国家科学中心进行了比较,提出全球创新中心形成一般是因为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相当规模的本土需求、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自由、和宽容失败与探索的氛围、产业集群的出现、政府的引领或辅助作;而衰落的原因则包括战争的破坏、瘟疫等造成的人口迁出或减少、制度巨变、全球主导产业变迁、产业空心化、忽视基础科学创新。这些都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当前,深圳正在全力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点?
在郭晨看来,对外,深圳主阵地是全球科研网络的一个单元,对内,深圳主阵地本身是一个复杂科研网络。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制造和价值实现的完整链条中,有着复杂的融合方式。对深圳而言,要更好地研究各种投入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在基础研究上如何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另一方面,不同的链条环节应当如何在大湾区更合理地布局,比如哪些留在深圳,哪些可以放在东莞,哪些可以在香港布局,都需要统筹考虑。此外,郭晨建议,要重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安全保障问题和空间布局、生态人居和谐等方面。
“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突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难以为继’?”郭晨提出一个观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中,科学大装置是否在落地深圳并不重要,只要第一手科研数据都在深圳就够了。如果因为数据处理机制特别优越,深圳拥有更多第一手通过大装置产生的科研数据,那么自然会有很多科学家被吸引到深圳从事科研工作,深圳也会因此自然而然成为科学中心、科研中心。”郭晨认为,在出台了全国首部数据立法基础上,深圳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实践。
为了做好科学中心,城市的管理运营、公共基础设施,必然都会有提升。我们期待现在我们用空间和服务去响应科学家、科学中心建设需求,而这样的空间和服务则会更好地塑造我们的下一代。
郭晨畅想,深圳做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工作的时候,我们下一代,完全可以到科研院所去体验未来的生活,这将是非常好的生涯教育,从而推动更多的深圳年轻一代投入科研工作,为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积蓄更多的人才和力量。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是开启深圳未来30年甚至更长远时期美好未来的基石。”郭晨总结说。
主讲人简介:
郭晨,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委员、深圳市委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总规划师、深圳市数字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专家组专家;长期致力于国家核心发展理念下的城市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持续关注数字城市化、智慧城市群等城市科学前沿交叉领域;近年来主持了《北京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分析与策略研究》等重大项目,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智慧城市建设深圳共识》等重要文件起草,2020年由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授予“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称号。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