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人文湾区 | 陈林:深圳散记(三则)

来源:《文化深圳》2021.9期发布时间:2021-10-14

阳台叠翠

方过小台又大台,无边秀色倚天开。

浓荫蔽日秋风起,疏影弄溪蛱蝶徊。

九曲探幽缘石上,千层叠翠出云来。

回看烟水蜿蜒去,一片新城任尔裁。

这是我来深圳后登临的第三座山。如果说梧桐山是欣赏深圳河沿岸双城风光的好去处,七娘山是远眺香港群山起伏的观景台,阳台山举目四望,最适宜鸟瞰深圳全景。

深圳市为了打造城市形象,2004年评选“深圳八景”,分别是大鹏所城、莲山春早、侨城锦绣、深南溢彩、梧桐烟云、梅沙踏浪、一街两制、阳台叠翠。八景中有三处是以山入选的,而莲花山、梧桐山更看重的是内涵,惟阳台山以景色取胜。

阳台山位于龙华、宝安、南山三区交界,主峰分大阳台和小阳台。人们通常理解的阳台山是小阳台,因为山里的主要景点,如花溪廊、明月廊、夏荷亭、秋菊亭、七星伴月、卧龙遗蛋等,都在小阳台周边。特别是山顶有庞然巨石,上刻“羊台叠翠”四个草体大字,为邹家华所书,向来是阳台山的标志景观和网红打卡点。

我们大多是第一次登阳台山,不熟悉路,请了当地导游。导游对我等业余登山者的实力和兴致有些低估,原本只准备上小阳台。谁知到了小阳台峰顶,大家都觉得不过瘾,没有人愿意打道回府。待走下花溪廊,只见浓荫蔽日,溪流潺潺,蛱蝶盘旋,一阵阵微风吹过,劳乏尽去,大伙儿更不想回家了,纷纷要求“加餐”。

导游只好带我们重新上山,目标是比小阳台海拔略高的停机坪。阳台山是有名的“石阶狂魔”,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石阶一路向上,到了停机坪已是气喘吁吁,准备稍事休整再下山。这时,有从山上下来的驴友介绍说,最美的风光在大阳台,不上去看看很可惜。望着远处山峰云穿雾绕,我们半是向往,半是犹豫。最后咬咬牙,既来之则安之,又爬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登上了大阳台。

真应了那句“脚力尽处,风光正好”的古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阳台峰顶的巨石,比小阳台巨石略小。不过,小阳台巨石上“羊台叠翠”四字是横排草书,大阳台巨石上“陽臺山”三字却是竖排隶书,别有气势。秋风送爽,倚石而立,俯瞰千峰叠翠,百水环绕,山海烟火,尽收眼底。近则盈盈湖泊穿行于楼厦之间,远则缭缭雾岚萦绕于群山之上。东有梧桐层峦,西有珠江碧波,南有深湾桥,北有科学城,各以其胜,把这座南国新城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此时大家才感到庆幸,小阳台固然美景处处,但只有上了大阳台,才能完全领略阳台叠翠的真谛。

阳台山景致绝佳,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历史内涵亦十分深厚。单说山名,就饶有趣味。据明代修纂的《广东通志》记载:“阳台山,山巅之南稍平,形若几案。”在中国阴阳学说里,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巅之南”是阳,“形若几案”是台,故名“阳台山”。因了如此山形地势,阳台山一向被视为新安县(县治南头,辖今深圳市及香港)的风水山。清代修纂的《广东通志》《新安县志》明确指出:“阳台山……高约二百丈,横亘五十里,山巅平衍,形若几案,为邑治后山”“顶有龙潭,祈雨即应”。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风水之说不时兴了,阳台山遂改名羊台山。直到2020年,深圳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恢复阳台山的旧称。

阳台山一带,峰壑绵延,湖汊纵横,还留下诸多革命斗争遗迹。早在1898年,归国华侨钟水养就在阳台山脚下发动了反抗满清统治的乌石岗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抗日战争时期,东江游击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1941年夏季,日军对阳台山根据地进行了8次扫荡,均告失败。在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中,阳台山是重要中转站,茅盾、邹韬奋、夏衍等数百位文化名人都从这里辗转北上。

如今,阳台山旧貌换新颜,山径绿道四通八达,是市民登山健身、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始于1997年的阳台山登山节,更是将山水风光、历史人文与文体活动融为一体,每年吸引众多登山爱好者参加,其影响力已从深圳周边辐射到整个珠三角地区。

我们此次行山,没有直接登顶,而是先到小阳台,继而停机坪,再到大阳台,上上下下多走了不少路,但阴差阳错,观景之全出人意料。下得山来,都觉意犹未尽,又开始设计下一次登山活动。同行山友余海先生收集整理沿途所拍图片,选取9张放到微信朋友圈,请大家各抒己见评出前三名。次日公布结果,并逐一点评。现照录如下,为本文作结。

第一名作品拍摄的是攀登停机坪的一坡石阶,宛若天梯直上,行山者居高临下回望镜头,脚踏苍苍苔痕,绿荫相伴,倚天而立。评语:有人的风景最美,人在景中,人也成了风景。图中人物形象自然、健康、充满活力,每个人面前都有一道坡,积极面对、乐观向前是最好的状态。

第二名作品拍摄的是小阳台巨石,雨后初晴,天空格外干净,灰黑色巨石仿佛天外飞来,四个红彤彤的草体大字飘逸潇洒,英气逼人。评语:主题鲜明,画面纯净,构图优美。蓝天白云下,山顶巨石浑然天成,既顶天立地,又厚德载物。

第三名作品拍摄的是从大阳台鸟瞰西丽湖周边城区,直至前海深圳湾,高楼林立,绿树掩映,山脊蜿蜒,碧水依依,烟云缭绕。评语:图中有山有水有大海,一片新城融于自然中。生态文明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正应了那句诗“回看烟水蜿蜒去,一片新城任尔裁”,堪称绝美。

登七娘山

碧海青峰落,云梯绿野悬。

但邀三五客,直上七娘山。

挥汗凌霄处,忘情绝壁巅。

悠悠岚雾起,隐隐是乡关。

攀登七娘山,是一段奇妙的体验。

以前没有登过这样的山,抬腿便是石阶,咄咄逼人,直到山顶。路程不过2.9公里,垂直高度却几乎是从海平面攀升至870米,平均坡度超过30%。好在峰峦秀丽,谷壑幽深,森林茂密如盖,空气清新宜人,有同好相聚,心情舒畅。虽则刚出三伏,南方气温仍高,但攀登过程中时有凉风轻拂,山岚弥漫,并不觉得湿热难当。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还有闲情开玩笑。

七娘山耸峙于大鹏半岛之上,主峰海拔位列“深圳十峰”第二。大鹏半岛号称深圳保存最完好的生态净土,金黄色海滩与蔚蓝的大海融为一体,多座山峰并立,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76%。七娘山原名大鹏山,之所以改称现名,是因为七座山峰逶迤铺展,错落有致,兀立于碧波之上,宛若七仙女出浴,婀娜妙曼。

据考证,七娘山是燕山运动留下的遗迹。所谓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广泛造山运动:地壳受到强力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山脉,而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代表。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东南沿海一带处于地质板块结合部,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发尤为剧烈。七娘山位于古火山盆地,有侏罗纪化石群,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现象及海蚀海积地貌比较典型。

为保护利用好珍贵的自然遗产,深圳市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公园覆盖的地质遗迹保护范围达150平方公里,但专属管理范围是七娘山及其周边区域约51平方公里,海岸线约68公里。公园内建有“主峰科考线”和“鹿燕科考线”两条登山路线。其中,主峰科考线长约3600米,直达七娘山主峰。

科考线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将沿途地质遗迹串联起来。每隔一两百米,设有火山石制作的标距碑,注明里程、海拔高度、经纬度等。一些特别的地质遗迹如火山穹丘、火山柱、石泡流纹岩、漩涡状流纹岩等,则另有说明牌。同时,在不同海拔高度建了数个观景平台,以拓展观景视野,近赏群山丽色,远眺大海碧波。

我们大致缘主峰科考线上行,这是多条登山径中路程最短的,坡度当然也大。近段时间深圳雨多,几乎每天都要下一两场。但南国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样的天气,容易生雾。七娘山一带,山海相接,水陆交错,云雾更容易形成。由于早上刚下过阵雨,天空格外晴朗。初段行程,骄阳似火,挥汗如雨,衣服都湿透了。到得半山,却见云雾涌起,山峰错落仿佛在云海中穿梭。景色瞬时变幻,山石草木充满动感。

潺潺的水声,从云雾深处隐隐传来。顺水声前往,见一瀑布悬空而至,褐石白水,溅玉飞花。瀑下一潭,垒石散布,有小虾戏于其间。潭水成溪,蜿蜒而去。山水极凉,掬起来洗手洗脸,精神为之一振。但山路越发地陡峭了,两位同伴因头晚熬了夜,体力不支,只好原路返回。

登上山顶,初时还艳阳高照,清风习习。不一会儿,只见东部海面有雾汽集聚,越积越厚,并在东南风吹拂下顺坡而上,很快便弥漫半山。翻过山脊后,顺势下泻,如波涛翻滚,蔚为壮观。朋友说这叫“瀑布云”,是七娘山著名的气象奇观。

瀑布云过后,远近峰峦渐次露出。山顶植被不似半山茂密,而以灌木茅草为主,巉岩绝壁便显得有些突兀。但“山高人为峰”,绝顶之上,视野极好。山脚下是湾汊斜出、蜿蜒逶迤的枫木浪水库,水色碧绿,分外醒目。水库外面是大鹏湾,波平如镜,岛屿星罗棋布。诸岛之中,有一小岛略呈新月形,仿佛近在咫尺。同行者告知,那是东坪洲。我问是香港的东坪洲吗,他说是的,背后那些山就是香港。一时间心中有些恍惚,16年香江岁月,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生动地浮现出来。

驻港期间,我曾两次到过东坪洲。那岛上的山野小径、士多店,沿途售卖蔬果的小贩,此时此刻都被唤醒了。那时候从岛上看深圳,也曾感叹离得真近啊。电话信号时而是香港的,时而是内地的。当时只觉得好玩儿,并没意识到会有这么一天,一湾浅水相隔,却不能轻易来往了。

远眺群山,连绵不绝。群山之间,隐隐约约有些楼群建筑,分不清是香港的还是深圳的……

突然想到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时大鹏湾,一片烟波江。乡关,是让人终生思念却又终将远离的地方。不远行,便没有故乡;而一旦远行,故乡就只存留在思念里了。世事茫茫,岁月不居。如果一个人注定只是时间流淌中的过客,人生不过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故乡就未必是固定所在,而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的时光曾停留于你,你的思绪曾栖息于它。

回想此生,从四川到北京,从香港到深圳。走南闯北,各有所悟,但由于年龄原因,对人生的认识,四川不如北京,北京不如香港,而今后的深圳岁月将会更长。那么,哪里才算是自己真正的故乡?有道是赤子之心,等闲风尘,过尽千帆,依旧少年。还是苏东坡说得对:“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塘朗山记游

拔地凌空一道梁,秋来烟雨伴斜阳。

遥看碧水飞桥渡,游目高天大雁翔。

但得荫深蝉语急,不辞径远老茶香。

问君登顶凭栏意,朗朗乾坤映海塘。

这座山为什么叫塘朗山,“塘朗”二字作何解?我问过朋友,查过百度,终究不得要领。比较靠谱的解释:塘朗是岭南方言,“塘”指一片静止或缓流的水域,“朗”原为“𬜯”,指靠近水域的平缓高地,塘朗即水边高地。

所以,塘朗山并不高,主峰海拔431米,即使在沿海低山丘陵地带也是不起眼的。但它地处中心城区,一道绿色山梁,在南山、龙华、福田三区交界处,从一片海湾湖泊和街道楼群中拔地而起,便有了木秀于林、鹤立鸡群的感觉。

登塘朗山有多条路径。我们选择了从龙珠门进山,沿登山步道,经百尺天梯,直达山顶。一路上忙着打理脚下的石阶,难以分心周边景色,只觉绿荫森森,鸟语花香不绝。待得登顶,孤峰耸峙,四周景致扑面而来,叹为观止。塘朗顶上有一亭,名“极目阁”。由此观景,东西南北各有生动之处,山、水、城融为一体。

以城而论,鸟瞰福田、南山、宝安、龙华、龙岗、罗湖各区,新楼旧宇高低错落,车水马龙游弋其间;深圳大学城、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深圳湾高新技术产业园、后海总部基地尽收眼底;远处是蛇口前海片区和宝安、罗湖中心区,以及香港的流浮山、天水围、落马洲等地。

就山而言,目之所及除了脚下的塘朗诸峰,近有梅林山、阳台山、笔架山、大南山,远有鸡公山、梧桐山,还隐约可见香港的青山、大帽山、八仙岭,千峰争翠,绵延起伏。

当然,塘朗山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环绕四周的水景。东临梅林水库,北依长岭陂水库、西沥水库、铁岗水库,西望珠江口,南及深圳湾。盈盈碧波万顷,缭缭水烟一色,泼染出无尽的浪漫。

深圳为了建设面向世界的生态家园,启动山海连城计划,打造“一脊一带十八廊”城市生态骨架。“一脊”指贯穿深圳东西部、绵延百余公里的绿色山脊,通过多样化的生态长廊,把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湖泊水库等串联起来。“一带”是以深圳河为主脉,从东到西连接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前海湾直至珠江口,形成汇聚海湾、半岛、湿地、沙滩的滨海生活带。“十八廊”包括八条山廊、十条水廊,打通两大山水主脉之外的众多较小山体和水体,让市民在漫游径上体验山、水、城变幻的风景。

可以看出,塘朗山是山海连城计划和“一脊一带十八廊”的一个重要节点。为此,市政府拟建造塘朗山郊野公园城市看台,坐山拥海,既可观赏湾区大都市的摩天楼宇簇群和城市天际线,又能看到山海相依风光和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湿地,为深圳打造一张“全球标杆城市”新名片。

极目远眺,飘逸的港珠澳大桥把深圳湾变成了内陆湖。环湾一片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山岭起伏,有公园绿道,有居民区,有写字楼,宛若自然和历史的陈列馆,述说着深圳河两岸的沧桑。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商务楼宇,香港天水围的社区建筑,连同海湾里成片的海水养殖渔排,一起涌到眼前。你不由感慨,从当年的逃港潮到今日深港双城故事,生动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常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万事以民生为本。

正看得投入,想得出神,一帘烟雨在深圳湾上空形成,由南而北朝我们飘来。眼见香港上空已是乌云密布,深圳这边还是丽日朗照。但很快,我们也感受到噼噼啪啪的雨点落到身上。大家并不忙着避雨,反而有些兴奋,听见有人调侃:这雨是从香港过来的呀,需不需要21天隔离?

同一座山,有不同的上山路径;同一条路,有不同的季节,乃至不同的心情。这便有了一山多景,一景多面。

当其时,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若就此下山,也当心满意足了。然而,塘朗山之妙还不止于此。从塘朗顶往东,是一条长约十六七里的茶香径,通往梅林山。两山相连,似一道绿色屏风立于新旧城区之间。两山衔接处稍呈凹状,使整个山形如大鹏展翅,气势庞然,动感十足。

茶香径以石阶为主,修葺得很好,标距柱指示明晰,沿途设有休憩小亭或石台石几。漫山油茶树,散发出淡淡清香。雨偶尔还下,但每次雨脚都收得很干净,烟雨与丽日交替,别有一番风情。山路虽然蜿蜒起伏,但大致平缓,宛如一个移动的观景台。身处其间,能让你充分感受深圳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领略它青山绿水掩映的繁华,只知其美,不觉其累。

行程的最后,是塘朗山与梅林山分界处的一段青石路。天空又下起雨来,青石路面有些打滑,但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路旁有残存的铁丝网,是当年所谓“二道关”,即深圳经济特区与宝安县之间长达90多公里边防线的遗迹。这条青石路原本就是当年的巡逻道,以拦截私自入关者。起步处有一面水泥斜坡,上面凌乱地画着几幅涂鸦作品,行笔稚嫩,色彩斑驳。看旁边路牌,“涂鸦墙”已作为一个正式地名标出,想必年头不短了。

一路走着聊着,雨不知不觉停了。碧空新洗,天蓝云白,一片透亮。树的绿,花的红,高楼林立,甚至能看出细部的脉络。到了终点梅林水库,但见艳阳高照,波平如镜,青山倒映。大坝上镌刻着古今诗词楹联,其中有一首清代才子袁枚的诗,倒是与此情此景颇为吻合: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处处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看着煜煜生辉的梅林水库,我又想到塘朗山这个名字。“塘”为聚水之地,而水为财。由“𬜯”而来的“朗”,意为月色明亮,常用来形容光线充足,如天清气朗、豁然开朗,又形容声音大,如朗读、朗诵。如果依“朗”的本义,把塘朗山视为深圳的象征,观其临水积垒、拔地凌空之势,是否预示着走过40年不平凡岁月的经济特区,如今又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三区迭加驱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光线更足,声音更大!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