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史守旭:以北大精神服务深圳人民和社会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2-01-04

口述时间:2021年11月29日

口述地点:深港产学研基地东座506

史守旭

1945年生于山东烟台。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师、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处长、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0年任深港产学研基地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协调北京大学在深办学发展事宜,2016年正式退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之地,深圳曾创造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并逐渐成为高速发展代名词。回顾北京大学与深圳多次的合作交流,从深港产学研基地、北大深圳医院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所有的合作都扎根于北大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深圳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让一个个构想变成现实,北大的加入亦推动着深圳的教育、科技、医疗事业不断往前发展。作为其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深感自豪,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成果服务北京大学、服务深圳人民和服务社会。

【壹】

要立足基础、加强应用,开发与科研协调发展,使北大成为一所全面为社会服务的大学。

与北大结下“半生缘”

我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家境不是很好,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把我们兄妹四人拉扯长大。高考那年,因为不愿意给家里增添负担,我填报了有奖学金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我的物理老师得知此事,极力劝说我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他认为我的物理很好,不应如此放弃。就这样,在他的“逼迫”下,我将志愿改成了北大,后顺利被录取。从此,我与北大便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1964年,我独自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当时车上有人和我闲聊,问我去北京哪所大学,我说北京大学,他追问北京哪所大学,我说就是北京大学,那人很疑惑,问北京就没有别的大学,就一个北京大学?

那段对话现在看来极有意思。如今提到北京大学,当然是无人不知晓。但当时整个环境不像现在的学校这么讲究名气,而且还有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学院等等,导致人们会更倾向“北京”后还有其他字。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成为物理系一名教师,其间我以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发的小型激光拉曼光谱仪,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师的岗位耕耘十几年后,我被调至科研处,转做科研管理工作。

北大要成为一所

全面为社会服务的大学

在北大科研处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担任了学校秘书长,主要负责协调学校对外的合作。

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此之前,北大一直埋头做科研,却很少跟市场接轨,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院士是北大学子,在科研工作中,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为社会服务,是他一直坚持的理念。时任校长陈佳洱也曾寄语:“要立足基础、加强应用,开发与科研协调发展,使北大成为一所全面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慢慢在大家头脑里有了意识。

▲史守旭(右)与时任北大副校长林建华在视察工地。

1998年,在北大校庆上,中央正式提出,我国要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北大与清华签订了携手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书,规定两校学分互认、教授互聘、资源共享、后勤共建等八条。后来有了“985”大学,因为是1998年5月份提出来的。此次校庆结束以后,国家的鼓舞振奋了北大人心,校友们期待学校全面承担社会责任,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乘着这波热情,北大开始和各地政府合作,其中有云南省,他们希望跟北大全面合作,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我作为学校的秘书长去与其洽谈,最后决定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根据当地支柱产业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云南烟草长期遭受病虫折磨,北大生物系就研发出转基因抗虫烟草,提高当地的烟草产量水平。

【贰】

无论是在人才培训,还是在基础领域和高端产业的深耕上,深港产学研基地对深圳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立足深港湾区做产学研结合

此前,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学术联盟,直到1999年,全国两会期间,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和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见了面,他俩商量能否将这个学术联盟设在深圳。吴家玮认为,深港联手很像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他提出,这个联盟除了交流学术以外,能否再干点什么?

为了找准学术联盟定位,北大派我去深圳考察一番。

1999年4月份,我带着北大继续教育部、产业合作部和科研部这三个部门的人来到深圳,跟深圳市委领导进行交流。对方谈到当前深圳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和经济实力存差距,希望我们可以在这两方面跟深圳开展合作。8月8日,历经四个月间多次来回的洽谈,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共同创办一个机构,立足深港湾区展开产学研合作,并在第一届高交会上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由于这家机构是立足深港湾区做产学研结合,“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名字由此诞生。“深港产学研基地”这几个字很贴切机构最终目标,可是刚成立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基地是干什么的,还有人问是不是搞养殖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个产学研基地在深圳涌现,这也证明了我们领先的意识已经为大家熟知且认可。

推动深圳产学研发展

作为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我既要协调深圳的基地建设,亦要照顾香港科大方面的理念,还要不失北大的特色和初衷。

北大在深圳的第一个教育培训项目是光华管理学院的MBA班,由于深圳企业家非常多且求学意愿十分强烈,所以我们把教育部给北大的MBA名额分了一大块放在深圳,将它作为在深圳开展的第一个教育培训。2002年,我们与深圳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合作,对深圳市干部进行培训,又与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作,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每期一年的系统培训,以期提高深圳企业管理水平,现在已经进行了十几期。

除了进行人才培训,深港产学研基地还根据深圳发展情况,建立了好几个实验室。当时深圳电子产业发展势头正猛,便依托北大的微电子研究院建成首个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同多家IT企业发展合作。北大教师杨小毛则利用他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专利在深圳做了好几个工程。一般来讲,城市的污水不仅需用到大型设备,出来的污泥还会二次污染,这项专利利用微生物对污泥里的有害元素进行分解。最后他通过这项专利建立了一个公司,叫深港产学研环境工程公司。

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当时在国际上领先的语音识别技术,成功助力深圳市政府作舆情分析和深交所作股市分析。固高科技有限公司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创立的,主要做运动自动化控制,这种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里广泛应用,后来的大疆就是从固高独立出来的,主攻无人机运动控制。当年基地一成立,固高是楼里第一个入驻的企业。虽然注册地在香港,但公司重心实则在深圳,由基地平台对公司人事行政等方面进行服务。

现在回头看,无论是在人才培训,还是在基础领域和高端产业的深耕上,深港产学研基地对深圳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叁】

“别忘了咱们大学还有社会责任,不光是看好脚下的这一亩三分地,对于深圳这种有需求的地方,我们理应展现北大的担当。”

深圳的诚意促成共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也变成北京大学医学部。消息见报的日子才过去短短两三天,深圳市委领导非常敏感,打电话约我见面,提出把医学也纳入我们的合作之中。

我将深圳这个请求带回北大。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跟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说:“现在深圳发展很好,你先去看一看,我们再讨论。”

2000年4月13日,王德炳抵达深圳,本来约好深圳市委领导第二日会面,但没想到当日晚上,特大暴雨袭来,迎宾馆门口积水,车辆根本进不来。王德炳本来想推迟这次会面,谁知对方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两手拎着鞋,光着脚大步地走了进来。王德炳后来特别感慨,说深圳市领导真的非常有诚意。

对于深圳人民的医疗现状,对话中提到,有资源和能力的人生病去北京、上海,次之去广州,没路子的才在深圳看病。怎么改变深圳这种困境?一开始提出办一个医学院,但在权衡下觉得这会儿办院的条件还不是特别成熟,后来经过多轮磨合,达成共识:先建一个集医、教、研一体的医学中心,将原来深圳市中心医院作为医学中心的附属医院,同时纳入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管理中。

那年恰巧遇上各附属医院的院长和医学部的领导层开年会讨论未来发展,王德炳让我来跟他们介绍一下深圳的情况。起初有些院长不愿意,认为我们在北京就有好几个附属医院,这要再加一个管不过来怎么办?王德炳站出来说,“别忘了咱们大学还有社会责任,不光是看好脚下的这一亩三分地,对于深圳这种有需求的地方,我们理应展现北大的担当。”也正是这样,院长们纷纷同意了。

2000年9月,北大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的协议,经过努力成功把原来的深圳市中心医院更名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医院建起来后,我们组织对北大深圳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并且每年进行各项考核,医护人员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升级。同时,因为北京人才济济,医生到了60岁就再不能担任科主任,只能做大夫,为了不让人才浪费,我们把北京那些附属医院刚退休的科主任请过来,担任北大深圳医院的科主任,他们对后来科室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北大深圳医院已经成为深圳排名数一数二的医院,作为北京大学首家异地合作办医的机构,北大深圳医院是我国院校紧密型合作办医,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有益探索,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深圳医疗的快速发展。

【肆】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成功运作,为这次北大和深圳的合作画上了完美的逗号,也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省略号。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落成为深圳培育本土人才

随着北大与深圳合作的深入,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和高智力的研发平台,在2000年底就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1月10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协议,希望能培养出深圳的研究生。

教育部很慎重,2001年签的合作协议于2002年才被批准。当年若要大规模招生已经来不及,所以我们在深圳仅招了法学院的80个法律硕士。大学城那时还没建好,学生们只好在深港产学研基地腾出来的几间房中学习,在附近两栋客座公寓里生活。第一届学生就这么艰难地起步了,正式开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养的起点。

然而2004年,深圳市给我们绩效审计,计划给北大定的规模需3000人,审计结果告知学生数量没达标。我当时非常受打击,主动找到有关领导,我说办学有教育规律,不是钱一砸上来,就能招满3000名学生。招生和招工不一样,只能一届一届招。经过一番讨论,对方表示理解。

第一届学生招进来之后,我真的是很担心,怕万一水平不如本部。北大把北京大学这一块金字招牌交过来,在这招的学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我首先要对得起北大;第二要对得起的学生,学生是奔着北大来的,如果教学质量太差,人家会说被北大骗了;第三,还要对得起深圳的纳税人,人家把钱给我们了,我们不能乱花一分钱。

所幸,我们的努力付出有了回报。到第一届学生毕业那年,法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他说自己看了8份法硕学生的毕业论文,3份是深研院的,5份是本部的,一开始没看学生名字,也没看是本部的学生还是深研院的学生,就按着优良排了个序。最后发现,排在第一的竟然是深研院的学生,另两份也不是最差的。我当时真的特别激动,我跟那位老师说,你这消息比给我发奖金还开心。这也证明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大深圳研究院实现了办学之初的承诺,深研院的学生与校本部学生达到了同一水平。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成功运作,为这次北大和深圳的合作画上了完美的逗号,也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省略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之地,深圳曾创造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并逐渐成为高速发展代名词。回顾北大与深圳多次的合作交流,从深港产学研基地、北大深圳医院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所有的合作都扎根于北大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深圳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让这一个个构想变成现实,北大的加入亦推动着深圳的教育、科技、医疗事业不断往前发展。作为其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深感自豪,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成果服务于北京大学、服务深圳人民和服务社会。

编辑: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