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住深省政协委员建议高质量打造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2-01-25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各湾区城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尚未真正形成发展合力,大湾区的辐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日前,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住深省政协委员聂竹青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城市绝不能以各自孤立、散状分布的形态呈现,要有一条强劲有力的中轴贯穿始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发展新格局,“广东省要重点打造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为大湾区整体发展赋能,为大湾区经济腾飞、科技创新、建设宜居城市等综合发展擘画新的宏伟蓝图。“

湾区东岸城市中轴  可媲美世界级黄金发展轴

湾区东岸城市中轴北起广州,南至香港,串联深圳、东莞等大湾区核心城市,汇聚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发展要素,是一条客观存在的纵向城市发展轴线,全长150公里。

聂竹青表示,中轴沿线布局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北站国际商务区、坂雪岗科技城、九龙山数字城、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十大城市商务中心、创新中心和智造中心,承载着平安、华为、富士康、正威等世界级企业,是一条足以媲美纽约湾区第五大道、旧金山湾区101国道、东京湾区中央大道等三大湾区中轴线的世界级黄金发展轴。

“按照大湾区空间发展思路,湾区东岸城市中轴已成为支撑湾区和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广深中轴城际规划建设,沿线创新要素加快布局,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未来湾区东岸城市中轴有望成为继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之后,又一个驱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产业创新平台。”

正是因为这一中轴对湾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聂竹青在去年提出加紧编制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规划基础上,今年提出高质量打造湾区东岸“脊梁”的建议。

推动高层次战略规划  杜绝城市各自为战

在聂竹青看来,目前,湾区中轴区域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缺少区域层面的战略规划,沿线城市规划基本各自为战;其次是缺乏统一的区域合作平台,受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市际、区际经济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

“贯穿中轴地区的城际轨道仅规划有广深中轴城际和常龙城际,且两条城际站点过少,对中轴带动辐射能力有限。”聂竹青认为,交通的互联互通也是影响这一区域融合发展的短板。他提出,区域内还存在产业创新要素相对分散的问题——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同时,中轴地区产业联系相对较弱,未形成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

“湾区东岸城市中轴涉及多个地市,区域内问题的解决、城市间的融合发展是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撑。”聂竹青说。

实现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  打造完整产业创新链条

要建设好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需要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步伐。聂竹青告诉记者,加快一体化建设则必须打破行政壁垒,通过一系列具体建设项目来统筹推进。

“最关键的是上升到省级重大平台,做好顶层设计。”聂竹青建议,要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作为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的省级重大平台和战略支撑,推动湾区各地市依托核心平台加强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形成协同互补发展格局。要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编制中轴规划,并由省、市、区三级共同开展中轴相关课题研究,明确其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等工作内容。

同时,聂竹青建议,要密织轨道交通网络,拉开空间发展格局,包括加强城际轨道的支撑,推动常龙城际、广深中轴城际多设站点,打通多条对外高铁通道,建立与湾区城市的快速联系,打开中轴地区面向内陆腹地的联系格局;加快城市地铁快线建设等。推动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南延线、22号线等中轴地铁线路建设,推动东莞地区加快相关接驳线路推进,“可以考虑22号线延伸至广州可能,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南北交通动脉。”聂竹青说。

产业的互联互通也非常重要。聂竹青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布局,巩固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协作,打造完整产业创新链条,“建议立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九龙山数字城等创新平台多、创新源动力足优势,布局一批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引领颠覆式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载体,共建一批具有共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数字技术先进场景,打造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产业创新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