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涂欢:推动自主创新 加快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2-03-28

6ea0510e-162f-4a41-944c-1e7d164b87e5.jpg[1].jpg

涂欢

1968年出生于江西,现任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民进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曾任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创新支撑处处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生物医药的创新是要在对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基础研究上,找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包括诊断技术、药物和医疗装备等。当前,深圳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期待深圳在源头的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科研机构建设上以更大的勇气走出自己的路径,探索临床、研究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深圳模式,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2019年11月14日,深圳湾实验室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深圳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我感觉我们的春天来了。

成为深圳市科技局 一位“很猛的女孩”

生命充满了未知性与复杂性,恰恰如此,也有了迷人之处。我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治病救人,这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本科时,我阴差阳错选了化学专业,后来在攻读硕博时,我如愿转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1996年,我从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跟随丈夫来到深圳。刚来深圳时,我在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做胰岛素开发,但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实际情况和我原来的研究差别挺大。彼时深圳刚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虽然科技发展尚为薄弱,但可以看出正在往上走的趋势。同时,深圳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我感觉我们的春天来了。

于是我去市科技局毛遂自荐,刚好市科技局缺乏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我便顺利进去了。初到市科技局,我主要负责生物、农业、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的科技规划。深感身上肩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腔热情,主动联系企业,到处去调研。我一方面了解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动态,同时急切地想知道深圳生物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关企业有什么需求。企业走得多,大家都认识我了,还戏称我为“很猛的女孩”。

寻找痛点 探索产学研融合新模式

经过一番调研,我发现深圳生物医药行业较为薄弱,医药仿制品挤满市场,大部分医药企业的产品都以保健品为主,迫切需要科技研发,但是多数企业缺少研发的能力,没有太多资金和人力可以投入。同时,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论文和专利很少能在企业得以转化和变成生产力,传统的科研体制固化,难以释放出科研人员的力量,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成了“两张不融合的皮”。为此,我们大力推动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

新型科研机构发起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办官助形式,在研究模式上尊重研发规律,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无缝连接,促进了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高了创新效率。另一方面,研发本身是市场相对失灵的部分,政府资金的支持可以使研发走得更远。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深圳第一所新型研究机构,它把事业单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者的优势相结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方式,创造出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即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深加工”高科技成果,成为市场风向的“守望人”、企业的“孵化器”、科研机构的“供血者”。

此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相继成立,不断扩大新型科研机构队伍。这一类在投资主体、管理机制、功能定位、评价指标等诸方面与传统科研机构有明显区别的新型研究机构,在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在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杰出表现,引起了科技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还助力深圳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始于1984年,是为了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誉为科研“金字招牌”,过去一直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利”。后来科技部放宽限制,首次向企业敞开大门,批准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时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高兴,希望借此机会让深圳的企业设立重点实验室。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将目光锁在华为身上。惊喜的是,在随后与华为沟通中,我们发现对方原本就在布局建立实验室,只是还未成型。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迅速向科技部申请。

2008年1月,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议上,华为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顺利通过论证,华为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无线通信接入技术领域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

▲深圳湾实验室。

2018年底,由深圳市承建,深圳市科创委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深圳湾实验室成立,它也是我们过去所倡导的新型科研机构。

引进优秀人才 助力深圳产业转型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优秀人才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就曾率团去国外多个大学开座谈会,招揽人才。当时那种方式为全国首创,在留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必须以政策和制度创新,以更大的气魄解放思想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汇聚各方精英。

当时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还挺大的,许多人踊跃报名。经过仔细研究,我们要保证挑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与团队,做实实在在的事。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们为深圳引进了诸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等领域。这些人才或团队在自己的领域上开拓创新,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无限活力。

重新出发 参与深圳湾实验室筹建

在市科技局工作近十年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过去我一直在政府做统筹规划工作,很少参与具体研究机构的运作。2014年,恰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需要一位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我随即申请加入。

大学里,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非常追求学术自由,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但在实际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亟待研究人员去解决和突破。所以我需要在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科研中寻求平衡,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同时要推动他们的研究课题面向产业重大需求、企业需求,推动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去研究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做体量更大和更具产业化可行性项目研究。

2018年底,由深圳市承建,深圳市科创委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深圳湾实验室成立,它也是我们过去所倡导的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湾实验室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为主线,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为重点,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

凭着自己过去在生物医药的背景,在深圳湾实验室成立后,我被任命为副主任,负责其筹备。原先实验室选址在南山,后来光明科学城落成,深圳希望能在光明科学城形成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我们便将地址定在光明科学城。

与一般的公司不同,实验室对办公楼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层高至少要4米以上,承重也有特殊要求,同时需要良好的空气流通和特殊的污水处理,这样的楼很难找到。当时提出筹建期为三年,时间比较短,临时盖的话来不及,我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现在这栋楼,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2020年6月,这栋大楼装修完毕,投入使用,深圳湾实验室也正式开始运作。

▲2020年6月,深圳湾实验室和卫光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现场,涂欢发言。

一款药品在抵达患者、治愈疾病之前,需经历重重关卡。但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用100%的心血和努力研发出新的成果。

广纳人才 让深圳湾实验室运作起来

深圳湾实验室建起来后,我们首先需要招徕全球顶尖人才。

在深圳湾实验室这张白纸上,我们构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我们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偏向,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和贡献,坚持在实践中检验人才。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划人才引进的系统布局,优化引才结构,强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我们先后引进40余名全职研究人员,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人们常说深圳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们也希望给深圳贡献一批年轻且有潜力的科学家。在我们引进的研究人员中,许多都是“80后”“90后”,我常说他们是我们实验室的“宝贝”,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大放光彩,以创新活力和研究成果推动着实验室往前发展。

除了全职研究人员,我们还设立了深圳湾学者计划,支持外单位优秀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访问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成熟的研究人员固然好,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深圳湾实验室现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大学实现联合招生,同时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共建学生实践基地框架协议。我们希望能借用实验室与各大学的力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复合型人才。

发挥专业知识 研发新冠肺炎疫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我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并马上投入行动。

在最初的阶段,我们紧密关注全球疫情发展每天的最新情况,收集大量研究材料。当时疫情来得突然,医院几乎都去应对疫情了,我们无法获取病毒来进行实验。于是我们用计算机对假病毒进行模拟,通过对全球信息与数据的对比,设计抗体与疫苗。

为此,在深圳湾实验室机构设置里,我们还紧急增加了传染病研究所,这在之前是没有规划的。传染病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为本,结合公共健康及临床研究,以孵化原创诊断方案、疫苗及药物为产出的创新型研究机构。研究所将聚焦并解决重大传染病的重要科学问题,除了新冠肺炎,我们还有一部分在做呼吸系统病毒研究,比如“流行性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对这些病毒的研究,我们将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应用转化,为我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技支撑。

最近实验室有团队在研究新冠肺炎疫苗,这是一个全新的疫苗,对变异的病毒有着较好效果。同时他们还在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小分子药物、植物提取物药物等,现在的进展受制于临床试验。一款药品在抵达患者、治愈疾病之前,需经历分子发现、工艺开发、生产放大、动物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上市申报等重重关卡。

各个环节算下来,研发一款新药的成功率很低,不足10%。尽管未来的道路充满险阻且漫长,但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用100%的心血和努力研发出新的成果。

这座城市尊重每一个为它付出努力和为之奋斗的人,也正是每个人的一小步,推动着深圳前进的一大步。

关注光明科学城 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最近,我当选为深圳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心系深圳湾实验室的同时,我也十分关注光明科学城的发展。几个月以来,我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围绕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规划,提出如何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光明科学城发展的促进条例。加强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对于深圳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提升非常重要,对于推动深圳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十分有意义。

深圳湾实验室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影响着其发展,特别是在人才招聘方面。如今科研团队普遍年轻化,对于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教育、住房问题,往往是留不留得住他们的关键。我希望有关部门能以有力的政策条件和稳定的法治环境,推动光明科学城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光明区等地的教育资源倾斜力度,以吸引更多人才。

我特别喜欢深圳这座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座城市尊重每一个为它付出努力和为之奋斗的人,也正是每个人的一小步,推动着深圳前进的一大步。深圳湾实验室刚成立不久,宛如一个刚学会走步的小孩,我们正以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努力推动它成长和前进,希望它能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生命信息和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深圳虽然在生物医药领域起步较晚,但创造了很多第一: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产品干扰素、中国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第一张亚洲人基因图谱,中国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诊断仪等。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依然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协同发展能力弱、新药研发水平不高、尚未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等问题。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其艰难程度不亚于芯片领域的探索与突破。

生物医药的创新是要在对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基础研究上,找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包括诊断技术、药物和医疗装备等。当前,深圳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期待深圳在源头的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科研机构建设上以更大的勇气,走出自己的路径,探索临床、研究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深圳模式,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出 品: 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 林 洁

策 划: 乔恒利

监 制: 尹昌龙 王 蕾 叶晓滨

顾 问: 黄 玲

统 筹: 林 航 赵 青 陈 莉

执 行: 王 硕 成 功 郑舒琪

口述时间:2022年1月14日

口述地点:深圳市光明区深圳湾实验室

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孙霞 唐文隽 实习生 章依萍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