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法治日报》聚焦深圳法治建设

来源:法治日报发布时间:2022-06-02

2022年5月30日《法制日报》第一版、第七版发布了报道《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窗口”深圳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报道中专门提及了市政协“制定立法协商工作规则编制发布全国首个立法协商工作地方标准”。


报道全文如下:

自去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扛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在中央依法治国办的关心指导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深圳把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与“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国家战略一体推进、整体落实,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改革、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围绕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窗口”和“名片”、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和精彩演绎地的目标奋力前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整体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高站位高标准推进

开启法治深圳建设新征程

《意见》印发后,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第一时间对贯彻落实《意见》作出批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专题学习《意见》,并审议通过广东省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方案,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深圳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深圳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全面阐述了深圳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重大使命、战略意义、总体原则、重点任务等。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到任后,要求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真抓实干、接续奋斗,加快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向党中央交出优异答卷。

谋划构建“1+3+N”配套文件,推动法治先行示范区建设落地落实。围绕《意见》提出的“七个率先”目标,深圳制定实施方案,将2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细化成266项具体任务,逐项明确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间表。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十四五”时期法治深圳规划文件,推动构建以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总抓手,以法治深圳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为支撑,以各领域的行动方案为“施工图”的闭环。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首次在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专段进行部署。

深圳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强力推进。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对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进行总动员和全面部署。采用“局部试点+全面推广”机制,以点带面推动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将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纳入市委年度督查计划,建立通报机制,并将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纳入法治考评。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法治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果

深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法治城市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出台全国首部数据领域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率先在立法中探索“数据权益”,确立数据领域公益诉讼制度。出台首部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创新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出台绿色建筑条例,创新性规定了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目标和重点碳排放建筑名录。率先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全部纳入市委前置审核范围,做到“一法一审核意见”。梳理上报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第一批“调法”清单,实现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制定立法协商工作规则,编制发布全国首个立法协商工作地方标准。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域改革创新,政府依法履职能力迈上新台阶。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复议首选率超80%,已成为深圳市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设立全国首个破产事务管理机构,率先探索破产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17类475项行政执法事项下放街道。在全市17个行业领域梳理公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300余项,“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向更多领域推广。工地噪声监管“远程喊停”模式被生态环境部推广至全国。探索实施“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有效破解重复检查扰企难题。率先探索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91件。

锐意深化改革,司法公信力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市采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案件的适用率达86.1%。62%的案件通过速裁、快执程序办结,两项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向全系统推广。深入探索破产预重整制度,全年审结破产案件占全省40%。健全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三合一”审理机制,出台首个环境行政代履行实施办法。拓展公益诉讼范围,分别在无障碍出行、燃气安全等多个领域部署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在全国率先制定被性侵未成年人精准保护地方标准。贯彻少捕慎诉慎羁押刑事司法政策,不捕率居全省第一。在全国首次适用民法典“绿色”原则审结环境污染案。探索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城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龙岭模式”等品牌。成立全国首家由党委领导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服务机构。率先出台“无讼”社区创建标准。2021年调解案件11.3万件,是仲裁案件的1倍多。创新“政府采购行政裁决”诉前纠纷解决模式,2021年共处理政府采购投诉74件。“深圳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率达92%,在线开庭3万余次,电子送达569万次。全市法院全年诉前化解纠纷8.4万件,是2020年的1.8倍。创新“示范判决+批量诉前调解”模式,正确引导当事人合理预期,减少诉讼。

全面服务经济民生

法治获得感满意度新提升

深圳坚持多端发力,依法经营、保护产权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发布年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优化527项涉企经营许可审批。出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指导意见。继续深耕政务服务自动办理和一次办结,新增“秒报”“秒批”666项、“免证办”300项,推出“一件事一次办”2084个。建成全国首个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创新试点“反向办”服务模式,实现由“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配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在六大领域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的20余条举措。作出全国首例知识产权行政禁令,首次在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判决中界定证据妨碍排除的适用条件,首创技术调查官全流程嵌入式办案模式,首次确立中国法院对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费率的管辖权,率先对外国企业发出全球“禁诉令”,在司法实践中率先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检察机关探索形成企业刑事合规“五个一”工作模式,全年办理企业合规案件占全国办案总量10%、全省80%。首创独立监控人制度,探索实施“行业自治+行业合规”模式和“刑事从宽处理+行政从宽处罚”双重激励机制。率先在部分国企、新兴金融行业开展合规建设试点。开展企业合规风险排查专项活动,向152家企业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出版全国首本《民营企业合规与法律风险防控读本》。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局长信箱、接诉即办”工作,全年办理群众来信4.1万件,满意率达93.6%。在全市全面启动民生诉求“一网统管”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涵盖咨询、投诉、建议功能的诉求解决工作模式,率先探索解决市场主体和市民“投诉难”问题。全市有3个社区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7家公园被评为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市市场监管领域“以案说法普法大篷车”“直播式执法”模式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系统推广。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建成投入使用,积极探索寓普法宣传于休闲娱乐的新路径。推出全国首套中小幼民法典读本——《给孩子们讲民法典》。全市法院全年网络直播庭审12.3万场,2.9亿人次在线观看,两起案件成为全国最受关注民事、行政案件。市委出台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方案,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普惠均等、便捷优质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布全国首本中英文版公共法律服务地图册,建立首家由市属国有企业设立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创新打造“存证通”和“互联网+公证”等公证服务新模式,成立法律服务援助基金会,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的制度规则,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新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司法研究院、司法部法治大数据和智能装备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在前海落地。全国第一家商事中立评估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创新型法治机构落户前海。“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累计成功调解纠纷1.1万件。审结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5819件,占全国1/8。在全国率先建立涉港案件文书转交送达机制,方便当事人解决跨境纠纷。国际、区际司法协作覆盖面扩大到52个国家和地区,深港地区率先实现破产程序和裁定互认。

据介绍,下一步,深圳将继续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总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发挥好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