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市政协“四链协同融合”调研组走进先进院

来源: 经济委工作处、读特发布时间:2022-07-11

7月7日,深圳市政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融合”重点调研组走进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创新链协同融合开展调研。


建立资本、企业“朋友圈” 当好科学家“经纪人”

如何实现科研项目高效产业转化,是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先进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表示,先进院当前要做的就是“让创新和产业中间的这条鸿沟跨过去”。刘陈立说,大家常说产业转化周期太长,从成果出来到转化开公司要两三年。而先进院正在做两件事:一件是把整个科研机构产业转化,从原来自下而上自发性的变成自上而下自觉性的,系统性地梳理成果,然后批量性地推出去。先进院会建立产业转化计划,像2022年上半年有几百个项目非常好。另一件事,则是建立两个“朋友圈”——头部资本“朋友圈”和龙头企业“朋友圈”。

刘陈立从先进院孵化了1300多家企业的经验说起,认为一些研发人员自发进行创新到专业的转化,往往会因为“朋友圈”过窄,很难找到专业的投资、运营方,而导致好的项目转不好。为此,他们积极打造头部资本“朋友圈”和龙头企业“朋友圈”,则可以迅速实现科研项目和资本、企业的配对,让好的科技成果及时且最优产业化。

深圳市政协委员、共生健康生态发展(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丹宁也提出,要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的“苗圃基地”,当好科学家的“经纪人”,“深圳在科研方面种子期的投入已经很大了,但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跨越‘死亡之谷’需要多要素集合的。因此,应当做好产业资本介入,当好科学家的‘经纪人’,做好全过程陪伴,为科学家的科研项目产业化提供贴身服务。”


产业园区要建生态培育好土壤  才能“长”出好企业

产业园区是实现资源聚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委员们看来,产业园区的建设,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前不少产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都只是注重于形式,只是建了一个玻璃盒子,但是很多内容并不适应专业性产业的落地。所以产城规划要提前介入。”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美生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捷利说。

先进院院地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科学中心合作处处长吴小丽认为,当前,为了不让产业园区的路“越走越窄”,应当针对“20+8”产业集群需要与落地的产业捆绑起来,同时要跟有资源项目库的单位联通起来做。“要建好产业园区,应当联动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做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政府招商引资也要统一规划,这样产业园建起来是定制化的,让企业有成长空间。”

刘陈立认为,建设产业园区不能是以一个科技概念,去拿一块地,最终还是做地产,“屁股不是坐在一个凳子上”,而是要培育好生态和土壤,“土壤好了,自然而然就能‘长’出好的企业”。

不能让真正“啃硬骨头”的科学家  为生存吃饭问题发愁

“科研成果的转化,核心逻辑来自优秀成果。而优秀成果来自科学家。应当对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投入,不能让真正‘啃硬骨头’的科学家还要为自己生存吃饭的问题发愁。”先进院科研处副处长谢泽鑫认为,科研院所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战略投入保障,让科学家怎衣食无忧,不为生存而产生短视的问题。

谢泽鑫提出,当前,科技创新投入“参差不齐”,体制内体制外投入的差距很大,包括有一些经费效能的发挥不够,有的科研经费可能用不掉,但是科学家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不了。他建议要优化科研前段环境,让科学家更多地聚焦科研本身,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深圳某知名企业有一个项目是战略投入,但该企业不关心这里面经费支出的内容,不关心是否发表了科研文章,只评估有没有达到效果。这个项目他们滚动投入了44轮,现在还在投入,他们投入的迭代性是优于政府的,他们只关心实际效果。”谢泽鑫认为,这样的科技创新投入更有利于更好地产出。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