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 | 樊建平:引领创新 探索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模式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2-08-19

樊建平

1963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2018年起至今担任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高性能、云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专家,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奠基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奖、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广东省发明专利金奖等。被评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鹏城杰出人才。1993年开始享受国家的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2020年荣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人表彰,202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深圳是一座催人奋进的城市,因为每个人都在奋斗,深圳40多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2006年以来,深圳进入转型和高科技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产业转型做得特别好。现在,深圳高水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今非昔比。而从创立那一天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与深圳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为深圳科技创新探索新的成长点、新的路径、新的模式。未来,深圳先进院将进一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机构不是跟企业抢饭碗,而是要在新的领域产出新的东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城市产业不断更新。

深圳先进院

为深圳科技环境创新而生

我从小在内蒙古长大,大学和研究生分别考进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一路求学,一心只想做好科研。1990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就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工作,参与我国第一台SMP并行计算机“曙光一号”的研发工作,并于1998年担任了计算所副所长一职。

2006年元旦刚过,深圳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并制定了20多个相关配套政策,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1+N”政策体系,并且提出了“深圳4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

中国科学院为了顺应当时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科技资源在全国的布局,同时探索科研体制改革,决定在沿海一带启动5个新所的筹建工作。当时,深圳市主管科技的一位领导言辞诚恳地告诉中科院领导:“深圳多一个少一个亿元产值的企业无碍大局,但目前最需要一个能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面向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所。”于是在那年春天,深圳市与中科院达成了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的共识。

没过多久,我就被告知要作为中科院党组委派的主要干部,与地方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南下深圳组建一个看起来没有学科架构、听起来谁都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的“深圳先进院”,从那时起,对这个机构的定位、使命与愿景的思考就开始时时盘旋在我的脑海中。

南下深圳

筹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06年3月25日傍晚,我们筹备组一行五人来到深圳。虽是初春,但一出车门,南方特有的潮湿闷热空气便扑面而来,夜幕下的深圳灯光璀璨,但我们都没有心情细细欣赏这番美景。第一个星期,我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在酒店里准备深圳先进院的筹备材料,甚至在酒店大堂里面试求职者。

与此同时,为了明确深圳先进院的定位,在头半个月里,我们走访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华为、迈瑞、安科等10多家单位,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超强的企业孵化能力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经过这番调研,我们参考“台湾工研院”的定位与运行模式,果断地确定了深圳先进院“工业研究院”的定位:不仅鼓励承担企业项目、授权企业专利,还把孵化企业作为我们最核心的产业化方式。

但是,定位为工业研究院依然有两种偏重需要我们取舍:一种是给深圳及珠三角已有的工业提供核心技术;另一种是建立新工业,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准备未来的核心技术。

经过反复考量,最后我们确定主攻方向为新工业,兼顾当前的产业,因为研究机构不是跟企业抢饭碗,而是要在新的领域产出新的东西,才能起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城市产业不断更新。我们也因此选择了“服务机器人、低成本健康与可穿戴技术、高端医学影像、大数据与云计算、电动车、太阳能电池、生物医药”等研究领域,同时还针对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如工业设计以及IT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布局。

如今,深圳的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不少研究项目也迅速成长,成为深圳政府支持的新工业,我们在高兴之余,也为当年的选择庆幸。

那年4月,在蛇口新时代广场的一间两百余平方米的临时办公室里,深圳先进院正式开始了在深圳的创新之路。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矗立在蛇口工业区,而我们创办深圳先进院,需要的就是那样一种拼搏精神。

“四边”工作原则

演绎“创新故事”

我们刚到深圳不久,一位市领导就给我们下达了一个使命:在年底之前拿出一个可投入生产的科研成果。

当时初来乍到的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特别是资金极其紧张,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问财务:“账上还有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当时不但资金紧张,人员亦非常紧缺,与此同时,在南山,深圳先进院的园区也正准备进入建设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实行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边产业化的“四边”工作原则。当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矗立在蛇口工业区,而我们创办深圳先进院,需要的就是那样一种拼搏精神。

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就需要拥有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在一开始,我们尝试从北京的高校和研究单位“挖人”,可大家都认为深圳是做生意而不是做学问的地方,感兴趣的人很少,最后,我们把招人的方向瞄准了出国留学的海归身上,重点是刚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成长、生活在南方的人。

同时,为加速他们的成长,我们在聘请首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为研究中心兼职负责人的基础上,迅速扩大兼职教授的数量和范围,也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和自己国外的老师建立合作并给予经费支持,这些举措对人才引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6年“五一”假期后不久,深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经理找到我,说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港口集装箱消毒机器人”项目正在招标,他了解到我们刚招到了几位研究机器人的专家,想和深圳先进院联合竞标。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我们双方一拍即合,由于技术优势明显,我们的投标价格在比对手高出许多的情况下仍竞标成功。10月,深圳先进院第一款产品及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港口集装箱消毒机器人”正式应用在盐田港,填补了国内新型机器人市场空白,头一次面向市场的产业化实践就获得巨大成功,先进院的功能也初显成效。

▲2006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个科研产品及产业化项目“港口集装箱消毒机器人”正式应用在盐田港。

以“深圳速度”步入发展快车道

当时,深圳市政府划拨了南山区西丽大学城东校区的一块5.1万平方米的土地给深圳先进院,用于园区建设,但是那块土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周边环境也较复杂,“三通一平”(建设项目在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的简称)迟迟无法实现,而园区建设又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赶紧向深圳市政府打了相关报告。

市政府收到报告后,先后派出三位副秘书长坐镇指挥,分别召开现场会议,快速处理和解决问题,迅速推进征地、拆迁、平整等多项工作,保证了奠基场地的工作保时、保质完成。

有了多方大力支持,深圳先进院的建设速度也非常超前。我那时候常常对员工说一句话:“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很快,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智能仿生研究中心、集成电子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智能传感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疗仪器研究中心、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陆续组建起来。

2006年7月,深圳先进院拿下了第一个“863”项目——华南高性能计算与数据模拟网络结点,这极大地鼓舞了深圳先进院年轻研究员的士气。到2007年,深圳先进院共建设了12个研究中心和4个独立研究室,举办各类学术讲座44次,成功举办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集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第一届国际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讨会,共发表论文105篇,其中75%是SCI或EI论文,申请专利25项,争取了6项国家“863”项目。

深圳先进院的“深圳速度”让深圳市领导不断竖起大拇指,也让创新成为了深圳先进院持之以恒的发展动能。

深圳先进院始终发扬“应用创造价值”的理念,瞄准源头创新,引领多个行业加速发展,努力跑出迈向国际一流工研院和研究型大学的“加速度”。

带动产业 营造创新生态

从深圳先进院成立之初,中科院对这个新成立的研究机构的一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做到“三满意、一认可”,即“当地政府满意,当地企业满意,当地人民群众满意,获得国内、国际科技界认可”。

为了达成这个标准,深圳先进院坚持以“应用”为牵引,研究单元就如同灵活组合的一块块“乐高”零件,根据产业需求和定位不断更新学术方向设置和团队组成,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对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进行强有力支撑的“国之利器”,在这其中,机器人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06年,深圳先进院就以前瞻性的眼光从源头布局机器人领域,开展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同时培养相关的人才。在那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先进院以“深圳有了国家队”为主题,布置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展台,18个海归带着18个项目参展,展示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人、新材料,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了解,也奠定了和企业合作的基础。2007年,深圳先进院又在高交会上承办了国内首次机器人专展,并延续至今。

▲2006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次亮相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2009年3月,由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深圳市机器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14年,深圳先进院牵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协会以及产业联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孵化器,创立了中科创客学院,打造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有效催生和壮大机器人新工业。

而这些努力都转化为最实在的经济成功,直接推动深圳机器人总产值从2006年的5亿元发展至2021年超1470亿元。

科教融合 创建深圳理工大学

2018年,深圳先进院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研究人员和研发规模也达到了一定体量,但深圳先进院还是十多年前建立的一个小研究所,这就好比一辆轿车的底盘拉着卡车的载重量在高速路上狂奔,于是,我们就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立足深圳先进院现有基础,加入教育功能创立一所现代化新式研究型大学。而且当时,深圳正准备建设光明科学城,实际上就是建科学园区,里面有大量的研究机构、科学基础设施,而核心是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大学,它将是科学园区人才供给的核心承载区。

于是,我们就把创立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的想法向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中科院报告,很快就得到了一致认可。2018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双方依托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以下简称深理工)。第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提到,希望深圳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理工的诞生恰逢其时。

▲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

作为深理工筹建方,深圳先进院一直思考如何高质量高效进行“科教融合”。为此,深理工聚焦“新工科”“新医科”发展理念,在深圳先进院优势学科基础上,首批重点建设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五个本科专业,形成和深圳其他高校错位发展的学科特色,这也是考虑到,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这些前沿学科将对接深圳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接深圳先进院的科研布局,为深圳培养本土人才,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源动力。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问题,还要解决从1到100,从100到无穷大的产业化问题。比起深圳先进院,深理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是5至10倍的贡献。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但创新不只是一个想法,也是一个从想法到研发到量产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和连续过程。然而在现实中,科学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存在一道科技应用的“死亡之谷”。

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在光明科学城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改科研成果产出后再寻求转化的传统模式,率先探索了“0-1-10-∞”的“蝴蝶模式”:即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蝶头”、以基础研究机构为“蝶胸”,聚焦“0-1”的原创突破,科教融合引领高质量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蝶腹”,融通重构创新要素,助力“1-10”的产业转化,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链条的韧性;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创新创业,驱动“10-∞”的能级跃升,强化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2021年深圳先进院在光明科学城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这是全国首创的合成生物“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极大缩短了从技术到产品这个转化研究的周期,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同时,研究院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截至2022年6月,正式入驻创新中心的企业达29家,融资总额达数十亿元,产业估值超百亿元,实现了合成生物产业在光明区的集聚。

未来,深圳先进院计划将在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领域形成的“蝴蝶模式”推广到脑科学、高端制造、电子材料、生物医药、深海技术等领域。

▲2011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端影像广创团队助力联影早期在深圳蛇口孵化建设。

▲2020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未来,深圳先进院将继续做好科教融合再出发,为科技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深圳科技创新持续探路

深圳这个城市催人奋进,每个人都在奋斗,那句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就是表明英雄不论出处。我当年刚来时,以为完成深圳先进院的筹备后就会回去,但没想到一待就不想走了,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深圳这40多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2006年以来是深圳转型和高科技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产业转型做得特别好,我当时来到深圳的第一印象就是产业链条很完备,但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而现在,高水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今非昔比。

从创立那一天起,深圳先进院就与深圳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为深圳科技创新探索新的成长点、新的路径、新的模式。今后,深圳先进院会坚持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不断调整新的方向布局,已有的方向要继续与产业对接,并重点筹建好深圳理工大学,做好科教融合再出发,为科技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 深小晚特选 —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编辑 | 张裕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