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如何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

来源:南方+发布时间:2022-09-29

9月27日,深圳市政协召开七届八次常委会会议,就“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开展专题协商。唐汉隆、王富海、梁宇等10名委员、专家基于前期调研为深圳文化文明建设积极建言。深圳市委宣传部、市规自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负责同志现场作回应交流。

据悉,今年4月,深圳市政协将“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列入年度协商与民主监督计划,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牵头成立调研组,分设3个分报告调研小组,组织发动市、区政协委员深度参与调研,赴各有关部门和文化企业、文化场所开展了30余场专项调研及座谈,形成了1份主报告、3份分报告、多份委员建议的“1+3+N”成果。

建议聚焦金、红、蓝“三色”题材

讲好深圳故事

“我们建议聚焦‘三色’题材讲好深圳故事,书写以任正非、马化腾为代表的深圳科技企业创始人的‘金色故事’,以深圳科技创新历程丰富城市文艺创作;挖掘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红色故事’,以优秀导演为支撑塑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取材以邮轮游艇等生活方式为代表的‘蓝色故事’,凸显深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业已积累的国际影响力。”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汉隆代表主报告调研组向大会作发言时介绍,主报告结合三个分报告的主题,从空间、内容、人才三个维度和一个支撑保障系统的角度,分析深圳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发展成果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建议完善内容创作生态、在生产端聚焦“三色”题材故事讲好深圳故事外,主报告还提出推动空间建造由功能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变,用好城市空间打造文化艺术容器,健全符合全产业链需求的人才生态,打通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机制等建议。

e86a64bc106ca4f18568ed58bfa3a3ec.jpg

建议将城市当成艺术品来雕琢、打磨

“深圳未来要发展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一定要经过崇尚品质、有趣的城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化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代表分报告调研组发言时指出,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艺术品味,深圳可以从普及、提高、破圈三个层面发力,要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在地特征,打造“破圈”城市名片。

他分析说,“破圈”就是要以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为抓手,要培育将城市当成艺术品来雕琢和打磨的意识,对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精品型空间,应当按照前述“破圈”导向要求,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品牌文化场景,塑造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地标,使之成为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

调研组建议,打造“破圈”城市名片,要从城市整体着眼,挖掘城市独特魅力,塑造城市记忆点。对于东门、大剧院、华强北、深圳书城、莲花山、仙湖植物园、华侨城、海上世界、盐田墟,以及有价值的老旧小区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要通过公共空间文化艺术营造进一步放大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聚焦文艺人才“引、留、用” 

建设“文艺深军”

提升文化艺术品味,文艺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调研组发现,虽然当前深圳文艺人才发展基础良好,但仍存在文艺人才聚集能力不足、整体力量薄弱、文艺家协会会员总量偏少、年龄偏大、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深圳市委会副主委黄险峰在发言中指出,深圳需要不断强化基层队伍、聚集名人名家、加大培育力度、鼓励创新发展,建立多层次文艺人才聚集、培养、使用的现代化生态体系,为文艺文化繁荣昌盛打下坚实基础。

“建议深圳制定文艺人才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建立文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标准,制定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从顶层设计搭建好深圳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助推打造高层次文艺人才聚集洼地。”黄险峰还建议,要营造开放式城市文艺生态,搭建文艺人才广阔舞台,要支持“演艺新空间”发展,营造“处处皆剧场,人人可艺术”的开放式城市演艺新生态。

“应该引入更多领军人物,完善人才认定标准,创造人才成长平台,解决人才实际问题,以更大力度打造‘文艺深军’。”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认为,对涉及文艺人才切身利益的入户、住房、就业、职称和配偶子女随迁等问题,建议考虑文艺特殊规律,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避免“一刀切”。以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定难为例,建议尽快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深圳新文艺群体人员职称评审具体办法,明确职称评审主渠道,畅通新文艺群体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创作创新创造活力。

建议设立“深圳文学奖”

提升深圳文学评价地位

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建议设立“深圳文学奖”,该奖目的在于提升深圳的文学评价地位,面向全球华语文学创作,作品并不限于表现深圳,而是表彰该年度中国及全球华文作家的年度最佳作品,设小说、诗歌、散文、非虚构等奖项,其中设一项“深圳主题奖”,鼓励全世界有才华的作家都来写深圳,也为深圳本土作家留足努力的空间。

同时,他建议尽快成立“深圳文学基金”,对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文学奖项的深圳作家(或表现深圳题材)作品给予奖励,提高文字的“含金量”,使曾经为稻粱谋的作家们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创建星罗棋布的“文学村”,成为供作家生活、创作、交流的“文学高地”;创建“深圳文学院”,建设深圳文学创作的“黄埔军校”。

胡野秋认为,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座重要的城市,能够被人称道的往往都是文艺精品,而非高楼大厦,让人景仰的也大多是作家、艺术家,深圳应该给文学家与科学家同等的待遇。

“深圳应该启动全面升级的‘深派文学’系统工程!”胡野秋表示,深圳市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打造“深圳学派”的概念,而在文学领域,同样必须打造“深派文学”。“深派文学”应该是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时代精神”的文学群体和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明确地打出‘深派文学’的旗帜,制定出五年乃至十年规划,期待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在深圳现有文学存量的基础上,再次创造文学增量的奇迹。”

建议大力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

“深圳应大力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深圳市政协委员吕绍刚表示,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应根据城市元文化底蕴,强化并形成城市标签、城市品牌。如井冈山适合发展红色旅游文化,西安适合发展盛唐文化等,深圳应因地制宜,深入探讨打造具有深圳地域特色、城市气质的特色文化品牌可能性。

吕绍刚认为,深圳可强化如“阅读之城”“科幻文学”“钢琴之城”等城市文化标签,探索“诗歌之城”“电影之都”等可能性空间。

深圳已经建成了首批十大特色街区,第二批特色街区也在建设中。深圳市政协委员韩湛宁认为,有效利用深圳设计之都的资源优势、用设计对特色文化街区建设进行赋能和驱动是当务之急,建议加强顶层规划与街区品牌形象设计,塑造街区美学风格,打造出市民喜爱的美育空间,同时打造高端设计研究机构,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塑造深圳的城市美学精神。

编辑:石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