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深港科技+”怎么加?深圳多位政协委员建言

来源:南方+发布时间:2022-10-31

10月27日,深圳市政协围绕“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进行专题协商。“深港科技+”究竟怎么加?专题协商会上,张晓春、樊建平、俞大鹏、阮双琛等12名政协委员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就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平台深港科技合作及人才培养、社团交流等方面积极建言。

“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深圳市政协2022年重点协商项目。今年5月开始,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发动了近300名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围绕深港科技合作11个重点区域和领域开展了40余场专项调研座谈,提出了一批对策建议。

c9058b62283d68a708b5d3325fbd9077.jpg

深港一河相隔、血脉相连,数十年来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


积极对接“北部都会区”,协同打造湾区“新引擎”

前海、河套和光明科学城是深圳新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平台。充分利用重要区域、重大平台推动深港科技合作,是委员们建言的焦点。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春建议深圳以“协同、参与、共享”为原则,积极对接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协同打造湾区发展“新引擎”,打造集科技创新、优质生活、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科技城、智慧城、教育城、医疗城、文化城、体育城。

9a2266fba77ba217d70e3062de90ece4.png

“北部都会区承载着香港国际化和自由市场的优势,将为深港两地资源优化配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支点和重大的发展机遇。”张晓春建议深港协同打造科技城,充分发挥香港和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叠加,引进全球的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围绕前沿技术展开合作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积极引进全球优秀科研人才,探索两地人才的常态化交流新模式。

张晓春建议深港协同打造智慧城,加速深港双城融合发展。深港可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建设,建立两地的智慧城市常态化交流机制,推进两地数字孪生等相关平台系统的标准对接,加强深港两地的数字连接,推进整个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高水平提高,还可积极推进深港双方的跨境数据交流,能够探索跨境数据的交易和交流方式,并且打造安全可信的数据计算环境。

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自2018年挂牌以来,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建立起超300人的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队伍,成为量子科技国家核心战略力量的南方支柱。

深圳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建议加强深港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可依托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汇集,打造深圳“量子谷”。

a71e3b010db703e3d02459ee19e10ac6.png

深圳市政协委员、宁波银行总行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张群认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最大特点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是连接港澳资源最便利的平台。深港“两园”应最大限度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规则,在深圳园区内参照实行现有的香港及国际通行规则,如招商模式、管理模式、体制机制上可以完全参照香港模式来做,从统一管理体制机制、打破制度鸿沟出发,将河套合作区的“两园”打造成实实在在的“一区”协同发展,打造一套不同于以往任何高新产业园区、特别合作区、自贸区、经济发展特区等各种形式园区的制度设计。


建议光明科学城建设虚拟国际科学中心

光明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

深圳市政协常委、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认为,光明科学城科技深港合作是时代大势所趋,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成立深港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和深港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深港一体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其中,成立深港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可以实现资金、用地项目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统一谋划、统一部署,借鉴“楼上科研、楼下创业”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建设更多的合作和应用场景,避免各区、各校间同质竞争,从而提高整体合作效能。

他建议出台深港融合发展的政策“工具包”,设立深港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把香港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链接并导入到光明科学城,同时把深圳的创新举措和先进经验推向对岸。还可设立深港高校联合专项,提供资金和学分等相应的制度支持,将有利于深圳用好香港5所QS排名前100的大学资源,助力深圳本土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樊建平还建议在光明科学城建设虚拟国际科学中心,通过功能性开发,提供会议场地支撑服务,搭建初创企业融资平台,创造成果、转化匹配对接条件,搭建中试基地、初期开发转化基地等举措,引导国际优势教育资源汇聚光明科学城,实现以香港为跳板走向世界,以香港为窗口吸引全球创新成果来深落地转化。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表示,深港两地在生物产业领域有坚实基础,且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开展合作是双方的刚性需求,深入合作可实现共建共赢。他建议打造深港生物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依托光明科学城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立“香港-光明科学城直通车”,鼓励全球科学家来深圳用设施、产成果,落地产业。


建言前海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

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高地,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深圳市政协委员们调研发现,前海科技创新生态已初见成效,基于香港优势的青年创新创业及高校科技创新合作成果也已崭露头角,因此推进深港创新生态链,促进深港创新要素跨境融通,打造深港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已成为前海科技发展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f86f69b191f9bfe5b91a5f4963b9adc2.jpg

前海

目前,前海与香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聚焦于青年创新创业和人才培育。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仁辰建议前海深港科技合作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出台三大专项计划,成立工作专班,给予专门经费、空间、人才、配套服务等政策支持。

他建议瞄准“20+8”领域,支持国内龙头、独角兽、新上市企业创建国际化创新中心;提升存量,支持纯生产性企业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引进增量,支持跨国企业及机构设立成果转化平台。

深圳市政协委员、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建议充分发挥前海、河套合作区独特的“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优势,深港携手共建“数据交易交换中心”,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深港携手解开AI芯片“卡脖子”的手

深圳市政协委员、平安集团执委兼首席科学家肖京表示,深圳包括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在内的1600多家人工智能(AI)企业中60%以上专注于场景应用,产业化应用成熟,而香港AI科研全球领先,深港两地特点鲜明,高度互补,两地应在算法、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上积极携手,实现AI发展新突破。

肖京建议,在人AI领域,深港合作最核心的是要围绕AI的四个要素——算法、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开展一系列工作,共建AI科技产业中心。

如在算法方面,他建议深港共同打造AI框架生态。“深圳的国产深度学习框架MindSpore可与香港科学计算、量子计算、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更多前沿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同时共建国际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发展社区,维护良好的国际社区环境,共同推进代表性项目。”他建议促进国际科研合作,针对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进行研究,将“InnoHK”升级成为“InnoHK+”乃至“InnoBAY”。

围绕算力,他建议大型企业牵头RISC-V(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生态建设,深港合作突破国产AI芯片,携手解开AI芯片“卡脖子”的手;布局未来算力前沿技术,将算力发展作为重点科技专项,着重突破光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芯片等重点课题,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各界政协委员多角度建言献策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建议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支撑深港电子信息产业行稳致远,建议支持深港高校与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共培模式,支持深港高校联合共建芯片加工公共平台、智慧物联网平台、工业软件实践平台等新一代电子信息实践平台。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林祥建议支持建设“国际科技社团交流中心”,引入香港知名科技组织、国际性科技类学会组织、中国科协管理的全国一级学会永久入驻,或设立办事机构,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支持深港科技社团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实施深港青年科技交流计划等。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苏华建议深港两地政府或授权相关机构联合出资成立普惠政策性的深港合作科创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着眼于长期投资,推动深港专业人才与金融资本的深度合作和互信共赢。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朱迪俭建议建立深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大深港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保障力度,优化跨境科研经费相关政策,可考虑设立深港科研协同专项资金,适当放宽经费限制,简化经费申请审批流程,推动跨境经费高效使用。

编辑:石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