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 

市政协104点建议助力“四链”协同,亮点都有哪些?

来源:南方+发布时间:2022-11-18

11月16日,深圳市政协七届第四十五次主席会议召开“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专题协商会。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出席会议并讲话,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主持会议。多位深圳市政协委员、专家为深圳“四链”协同发展积极建言。

今年年初,深圳市政协提出了重点提案《关于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的建议》,由市长覃伟中领衔督办,市委组织部牵头9家职能部门办理。深圳市政协党组也将此项工作列入今年党组年度工作要点和今年的政协协商与民主监督计划,并于4月启动重点调研,发动256名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历经6个月时间,专题调研组形成了5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材料汇编。

总报告提出104点建议助推“四链”协同

深圳市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贾兴东代表总调研组发言时介绍,本次重点调研既充分聚焦“四链”协同发展大问题、一般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又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抓手,4个调研组分别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数字时尚、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和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开展深入调研,最终形成系列调研报告,包括1篇总报告、4篇分报告、8篇子报告(产业篇)、20篇子报告(协会篇)、23篇重点及典型案例选编,以及53篇发言材料汇编,共计52万余字。

调研认为,深圳“四链”协同工作起步早、亮点多,在国内处于领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研发不断夯实产业竞争力、人才集聚筑强创新发展根基、教育链人才培育成效显著等特色。但也面临四链协同融合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产业链短板问题未能补齐、创新性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人才驱动创新的动能不足、教育供给与产业创新人才需求不匹配等五方面26点不足与挑战。

针对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挑战,总报告提出强化“四链”协同顶层设计、加快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以创新破除产业链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激发人才驱动创新动能和活力、提升教育链人才培养能力5个方面26条共104点具体建议。

在强化“四链”协同顶层设计方面,调研组建议探索成立市级层面的四链协同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产业、创新、人才和教育等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四链协同融合工作,整合优化有关资源配置,形成四链协同融合发展合力;建议由“20+8”产业集群的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分别统筹所牵头产业链的“四链协同融合”的有关具体推进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围绕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调研组建议强化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抢占高端医疗器械国内外市场、增强时尚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

在以创新破除产业链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方面,调研组建议推动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夯实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实力、提升生物医药临床试验能力、攻克一批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深圳“设计之都”国际影响力、构建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网络。

围绕激发人才驱动创新动能和活力,调研组建议完善集成电路“塔基”人才培育和发展保障、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育、培育数字时尚国际化顶尖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区、构建多元化新材料人才梯队。

在提升教育链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调研组建议优化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生物医药高校和“大院大所”布局、建立匹配人才需求的时尚创意教学体系、打造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海洋教育体系。

建议深圳建立“人才地图”,成立生物产业“黄埔军校”

在此次专题协商会上,人才链是多位委员、专家发言的焦点。

深圳市政协委员、协创科技集团董事长侯松容表示,科研成果是猎物,人才才是猎枪,建议深圳建立全球顶尖人才地图,按图索骥,把关键人才请回来。

深圳人才集团总经理翟斌建议在重视高端的人才的同时,提高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科技管理和商业人才的关注度,注重构建整体的人才生态。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刘陈立认为,深圳八大未来产业的基础、特色与优势不同,关键链条与引擎链条不同,需具体分析及凝练“链动力”。以未来产业中的合成生物为例,打造人才“链动力”是当前驱动合成生物领跑国际的关键,特别是衔接创新和产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人才。他们既是创新产业的孵育者,又是优质企业的掌舵者,他们形成了构建合成生物乃至整个新生命科技生态链的关键力量,是推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打造一支强大的创业家、企业家、工程师的科创产业“黄埔兵团”,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区精神”的新时代科创产业精英。

“生物医药、生物产业有它独特的地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另外,严重依赖基础研究,以及高端人才团队。除了产业跟资本的‘朋友圈’,还需要再建立一个CEO的‘朋友圈’。”刘陈立建议,通过打造生物产业的“黄埔军校”,发展教育链打造的人才链,促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我市生物产业培育更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将打造深圳成为世界生物产业高地。

高校应注重解决产业需求,不以发表论文评判办学水平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认为,与传统大学不同,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创新创业的关键节点,是推进“四链”协同强有力的助推器。

在阮双琛看来,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是解决“四链协同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定程度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国家项目,轻产业界项目”倾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难以真正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支撑产业发展,助推“四链”协同乏力。

他表示,助推“四链”协同走向深入,需要建立弹性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标准和机制,应树立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把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发明创造、重大科学发现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推动高校真正实现从“我有什么”到“我干出了什么”的重大转变。

阮双琛还建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与空间优势,健全深港澳的区域间合作与跨界协同机制,形成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联动式发展新态势。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建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王志毅建议,在教育链、产业链协同方面,不仅要构建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探索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还要完善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多维度深港澳产教合作,充分利用港澳教育资源优势。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华也建议深化深港之间的交流活动,发挥优势互补,让“四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协同。

对接产业、资本“朋友圈”,不让科创成果束之高阁变“展品”

“科研机构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研。”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在发言时表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应统筹完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建议设立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对接产业及资本的“朋友圈”。建立科研成果专户的公开透明路径及评估机制,实现资源聚集效应。

调研组提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交流不足,往往会导致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企业无法及时获知,企业的技术需求也缺少求助科研机构的渠道。目前创新成果往往以奖项数、专利数和论文数评价,这种评价体系重视创新成果的“技术价值”,但却忽略了“市场价值”,一些科研成果在鉴定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阁成为“展品”。

对此,调研组建议,围绕高校片区,打造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综合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立体网络,探索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多要素叠加效应,打造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源的高效联动模式,最终实现建立区域性成果交易市场,建立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聚焦产业化方向,从项目延伸专利转变为专利牵引项目,实行技术源头创新与有效保护;从专利转让转变为专利许可为主的转化方式实现多元价值;从自我孵化转变为嫁接上市公司、大企业实现技术成果价值最大化。

科创成果从“书架”到“货架”,需要“经纪人”发挥作用。政协委员们建议,要重视技术经纪人群体的培育建设,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务经验的技术转移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为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有力工具,进而提升技术经纪人工作效果;多方共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帮助技术经纪人对接国内外大学和科技创新孵化器的科研资源。每年举办院企、校企交流活动,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编辑:石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