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四链协同发展,我们要聚焦什么?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发布时间:2022-11-21

256名政协委员,历时6个月,召开各类型调研座谈会58场,累计参与调研人数超过1600余人,最终形成了一份长达52万余字的报告。

11月16下午,这份以“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为主题的调研报告交到了深圳市长覃伟中的手里。10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也围绕这个主题建言献策,覃伟中认真听取委员发言,不时与大家交流。

这就发生在市政协七届第四十五次主席会议“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专题协商会上。

0c1bb1ebbfde16f95691d9cffb3f66f7.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协同融合发展,四链协同融合亮点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截至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2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7%,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集成电路产业2021年实现营收1480.4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14%,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茅;

创新研发不断夯实产业竞争实力。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全市国内专利授权数达27.92万件,位列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万件,连续18年领跑全国;

人才集聚筑强创新发展根基。

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万人,在站博士后数量达到5137人,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8万人,大量优秀人才的涌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教育链人才培育成效显著。

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5所,7所高校被纳入广东省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市属高校累计有19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居内地高校的第9位和第17位。

起步早、亮点多,深圳四链协同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形成了诸多特色,但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发展动力不足、全球价值链争夺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深圳四链协同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又有怎样的对策建议。

《关于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的建议》是今年市长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市政协聚焦“四链”协同,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产业集群开展重点调研,组织发动256位政协委员参与,形成5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材料汇编,其中总报告提出5个方面26条共104点具体建议。

四链协同发展 我们面临挑战

46e6d0827f3e1d727d1cff9ecaa06d76.jpg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四链协同融合涉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四链融合”仍然停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级阶段。

这样的融合局限于点对点的融合,即一个项目对接一个项目、一个学校对接一个或几个企业、一个学科对接与之关联的行业的这类融合形式,各条“链”之间尚未形成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格局,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有待加强,面临四链协同融合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产业链短板问题未能补齐、创新性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人才驱动创新的动能不足、教育供给与产业创新人才需求不匹配等方面不足与挑战。

四链协同发展 我们要聚焦什么

聚焦顶层设计完善四链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政协委员们建议:

1、探索成立市级层面的四链协同融合工作小组,整合优化有关资源配置,协调行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改变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对全市四链协同融合工作的统筹,形成四链协同融合发展合力。

2、精心编制推动深圳市四链协同融合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以产业链为发展基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制定从产业所需、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到教育优化的全链条政策,推动四链高水平协同发展。

3、探索组建深圳市四链协同融合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借助专家力量,帮助政府部门充分理解四链协同融合内在发展规律,出台定制化的扶持和监管政策,并为四链协同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4、打造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综合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立体网络,探索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多要素叠加效应,打造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源的高效联动模式,最终实现建立区域性成果交易市场,建立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聚焦产业化方向,改变从项目延伸专利转变为专利牵引项目,实行技术源头创新与有效保护;改变从专利转让转变为专利许可为主的转化方式实现多元价值;改变从自我孵化转变为嫁接上市公司、大企业实现技术成果价值最大化。

5、重视技术经纪人群体的培育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为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有力工具,进而提升技术经纪人工作效果;多方共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帮助技术经纪人对接国内外大学和科技创新孵化器的科研资源。每年举办院企、校企交流活动,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聚焦供给与需求高效衔接 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方面,政协委员们建议:

1、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人员到企业兼任专家顾问,使科研人员精准提取产业链发展痛点,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帮助。同时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奖励机制,激励更多科研人员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2.鼓励和支持高校在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时以专利、科研设备等投入经营或作价入股,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和奖励机制,在技术和设备折价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降低审计和廉政风险,加强结果考核,提升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优化政府与政府资助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提升科技资助资金使用效率。

3.优化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减少对奖项、专利、论文等指标的要求,以市场为牵引,加快建立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正确评价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聚焦人才激励机制 绘制深圳“人才数据地图”

在健全人才推动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委员们建议:

1.坚持以“做实事、重实干、强成果转换”为发展导向,加快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将真才实干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切实树立良好的用才风向标。

2.研究制定深圳“带土移植”科技人才专项行动方案和“带土移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带土移植”人才和团队纳入深圳及各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3.借鉴服务央企的“国聘”平台和“国聘行动”经验,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索绘制深圳“人才数据地图”,推出云申报、云课堂、云招聘、云咨询、云宣讲、云推介等一站式线上云集成服务,实现人才业务“由纸入云”,为全市人才资源的配置对接创造更多可能。

高质量、可持续地推动四链协同融合发展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经济良性互动的前提基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别是在当前,深圳出台“20+8”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政策,推进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努力探索“四链”协同新路径,对于破除深圳面临的资源要素紧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编辑:石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