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 

聚才兴事业 创新搭平台 文化强投入 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干货满满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3-02-15

2月13日上午,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各界别的12位政协委员先后走上发言席,围绕高质量发展、深港合作、建设时尚之都等诸多方面建言献策,干货满满。

将深圳建设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时尚之都”

深圳是国内行业门类齐全、原创品牌集中、产业配套完善、规模集聚效应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之一。展望未来,深圳如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田晖南在大会发言时谈到,目前深圳尚未形成以时尚文化为核心的时尚产业集群,也没有形成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完备、多要素创新融合的时尚产业生态体系,城市形象缺乏时尚特色。

为此,田晖南建议,要以文化和时尚产业平台为“硬链接”,发展生态圈,坚持产业价值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文化运营的“两端发力”,加快现有的文化产业空间和时尚创意产业空间的扩能增效步伐,增加配套链接,加大政府对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投入,强化项目引进,完善相关服务。同时,根据深圳文化特色,打造时尚文化“走出去”的媒体平台;延伸发展珠宝、首饰、钟表等周边产业,积极配套发展面辅料、直播等产业配套,强化教育、秀场、活动等产业基础设施供给,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圈。

田晖南还提到,要以传统节庆文化为切入口,加强时尚产品的创新创造。比如,开展多样化节庆文化活动和赛事,大力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前沿品牌展会、知名时尚秀展等活动,积极培育多元时尚消费场景,全面建设具有节庆特质、国际风范、文化活力的时尚之都;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建设自主时尚品牌梯队,打造深港“国潮”时尚IP。

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开幕致辞中提出“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经《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表决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该中心是国际公约框架下的国际组织,也是首个总部设在深圳的国际组织。

“根据调研发现,我市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上仍存在技术、资金、专业人才不足,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活动和经验较少等短板。”市政协委员高洁在大会发言时表示。

为此,高洁提出,要优化“分部门实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的统筹规划和部门协同;引导高科技企业投入红树林保护科技应用场景研发,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水平;探索和建立创新、多样的投融资机制,支撑红树林及湿地保护的经费需求;健全工作机制,鼓励民间团体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充分参与。

“还要高标准修建重科普、重互动、重教育的国家红树林博物馆,做强红树林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做好人才政策配套保障,利用《湿地公约》区域倡议、科技委员会、宣教计划以及其他相关多边环境协议下设科学机构,加强全球红树林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引导本地高校推进国际组织人才以及国际公务员的培养,加强国际组织胜任力培训,为‘国际红树林中心’决策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撑。”高洁说。

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适婚适育人口基数大,但“生了没人带”“双职工带娃难”等现象仍较为普遍。对此,市政协委员杨辉在大会发言上提出,要加强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卫生、文化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打造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据了解,目前深圳婴幼儿照护服务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婴幼儿照护尚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托育机构建设指标未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可提供托位数仅可满足不到10%的需求;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主要为各类早教机构,招生年龄段混杂,教育、卫健等部门难以有效监管;托幼一体化不足,部分公办幼儿园还不能满足3-6岁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全市仅有40余所民办幼儿园开展2-3岁托育服务。

杨辉建议,要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利用社区现有妇女儿童之家、文体中心以及早教、托育机构等,举办一批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按照学前教育同等政策支持;试点医育结合、社育模式,提供老幼共托、医养照护等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鼓励企事业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家规范性托育机构;加快专业人员培养,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和定级标准,建立一支专业队伍。

打造高质量人才高地

“人才聚则事业兴。一直以来,深圳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但调研发现,深圳在人才高地的建设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例如,制度规则对接还要加强、人才流动政策和引进机制亟待创新、深圳与港澳台的人才合作还要完善、服务港澳台和境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还需要优化等等。”市政协委员林志岳表示。

对此,林志岳建议,要深化制度规则对接,支持资助港澳科研项目过境来深开展研发,允许港澳高校依托深圳研究院申请的科研资金跨境拨付至港澳高校本部用于科研活动;要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人才引进带动项目,推动战略科学家深度参与“十四五”规划实施,人才引进时除给予政策扶持外同步签订业绩指标,鼓励实施股权期权激励等多样化的分配机制,比如可设立“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借鉴欧洲经验实行“科技经纪人”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围绕来深人才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生活环境方面,林志岳认为,要深化粤港澳台高校深层次合作和人才交流,建设国际化教育共同体,同时,开放部分事业单位、国企管理职位给港澳台青年报考。要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在深圳发起成立创新合作组织,定期举办科技峰会,提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影响力,擦亮“中国人才第一会”的金字招牌。要创新服务,优化港澳台和外籍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可在“粤省事”和“i深圳”开辟港澳台和外籍人才专区,并提供关于招聘、法律、税务、家政等“一站式服务”;针对港澳台和外籍人士专门编制“深圳生活指南”,增加面向港澳台和外籍人士的国际医疗中心、国际学校的数量等。

更好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我们发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还存在港澳青年对双创政策的认知有待提升、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缺乏明确统一的责任机构、港澳人才创业资金流动不畅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黄卜夫表示。

对此,他围绕“搭平台”“吸引来”“引入门”“留下来”“扎下根”五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于深圳更好地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议。

“搭平台”方面,要加强政策服务,释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拓宽港澳及境外职业资格互认范围,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以满足港澳青年多元化金融需求,对符合“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港澳青年创业项目以及引进该类项目的基地予以相应资助等。

“吸引来”方面,要强化在港澳的宣传工作,吸引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宣传方式,加强与各大新媒体平台合作。

“引入门”方面,要融合发展需求,创办一站式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明确责任机构,省市级牵头统筹、各区分管负责,明晰职责、明确服务流程,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入口。

“留下来”方面,要优化港澳创业青年配套措施,营造宜居宜业的双创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完善生活配套服务等,解决港澳青年在深工作、居留、生活、创业、就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扎下根”方面,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生态链,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做好香港青年来深创新创业团队的服务工作。

编辑:石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