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政协网 > 政协要闻
深圳口述史|高红妹:做深港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动者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4-08-08
一转眼,我在教育之路上奔忙了32年,经历了深圳基础教育从起步到腾飞再到领跑的精彩过程,见证了深港教育交流日益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渐入佳境的坚实足迹,能在深圳逐梦我感到很幸福,相信深港教育共同繁荣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港澳学子对祖国的认同感、向心力会越来越强。
高红妹
1971年出生于海南,现任深圳市草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三八红旗手”。她曾被教育部选派到香港担任教学指导老师一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课题《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获深圳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专项十大重点课题《项目引领的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研究》,获深圳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红妹
壹
我从小有个做教师的梦,有幸在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深圳实现梦想,内心愈加坚定要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生的事业孜孜以求,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各美其美的同时,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在海南出生长大,父亲是农场的电工、母亲是割胶工人,他们平日里工作很忙,经常早出晚归。还没满上学年纪,我就跟着姐姐一起到学校读书,成为全校年纪最小的学生。记忆中,我背个大书包跟在姐姐身后去上学,上课时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端坐着认真听讲。
因为年龄小,老师和同学对我关爱有加。遇到不懂的知识问老师,他们不厌其烦给我解答,碰到任何困难,周围人都充满善意地帮助我,这极大地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帮助更多人。随着时间推移,这颗种子开始萌芽、生长、开花。
到深圳距离梦想更近了
我在海南顺利完成小学学业,1985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来到深圳迁入光明华侨农场,于是我在深圳继续求学之路。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有些模糊,只记得周围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干劲十足,走起路来脚步匆匆,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城市气氛很感染人。在这种城市节奏、城市气质带动下,我变得更加主动进取,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热情和精力,对未来充满憧憬。
1990年,因为在讲解奥数题方面的突出表现,我获得了深圳师范专科学校保送资格。这所学校1984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与原深圳教育学院实行两校一体合署办公。学校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调进一批骨干教师,目标是培养深圳大专文化程度的小学教师。这是继深圳大学以后深圳建设的又一所高等学府,1995年并入深圳大学成为师范学院。
得知被保送的消息时,我兴奋地跳起来,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为做一名深圳教师时刻准备着。就读期间,除了理论学习,老师还经常让我们试讲一节课,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课堂教学,掌握了更多教学技能。
爱孩子爱教育成就自我
在老师们的悉心培养指导下,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成长。毕业之前我在园东小学(园岭实验小学前身)实习,那时我用自创的数学单元教学法,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两个班的数学成绩,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也让我对未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充满信心。
1992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龙岗区布吉镇的莲花小学担任数学教师,正式开启梦寐以求的从教生涯。从此,我再也没有离开过深圳教育,一转眼已经在这条路上奔忙了32年。
当时我把一届学生从四年级带到六年级,从中选拔13名学生参加全省奥数竞赛,其中12人获奖,实现重大突破。当年布吉镇政府奖励我1万元,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不菲的奖金,这份鼓励和肯定对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之后我被引进到罗湖区翠竹小学任教,完整带完一届学生,他们在各级各类奥数竞赛中连连获奖,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2001年,一场奥数亚洲赛事在香港举行,深圳市代表队6名成员中有2人是我培养的学生,在业界传为佳话。
回看当年深圳的基础教育,虽然诸多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老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顺应天性成长。多年一线教育教学经历让我深深懂得,只要始终葆有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心甘情愿付出并陪伴他们成长,就一定有所收获。孩子们健康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
贰
赴港参与教学工作的经历十分特别且宝贵,让我对深港教育交流合作有更多体会和心得,两地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成果,也让更多师生受益。
赴港担任教学指导老师
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后,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我走上行政管理岗位,重点研究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全体教师快速成长。2010年,我被教育部选派到香港担任教学指导老师,这段难得的经历促使我深入思考,深港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全方位优势互补,更好地合作发展。
这次经历有个大背景。当年,为加强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应香港教育部门请求,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内地选派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内地教师到香港中小学校进行驻校交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期限为一年。
选拔教师的过程非常严格,我们经历了一整天的考核,除了面试,还有建设网站、解答奥数题、现场授课等,综合评审得分最高者才能入选。当时我们30名内地数学教师组成赴港团队,我常驻的学校是香港沙田小学,每周至少到校4天,其余时间还要去6所香港学校,这样一来,我们每人负责7所香港学校的教学教研指导及业务交流活动。
一来到香港,映入眼帘的是秩序井然的车流、高耸入云的大厦,随处可见人们有序排队的场景,置身其中可感受到这里散发的文明气息。当时我住在香港华润总部大厦,坐地铁到沙田小学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高峰期甚至超过2个小时,为了赶第一班地铁我经常5点多起床。那段日子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都很大,大家互相打气、彼此支撑,习惯这种状态后累并快乐着,我们立志要用优异成绩回馈大家的信任。
2024年,高红妹(左一)作为深圳代表出席“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零距离感受深港教学异同
当时,我对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进行细致观察和切身体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深有体会。这段特殊经历,为我后来从事深港教育研究、致力于推动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合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十分注重观察和比较深港两地教学方面的异同点。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上,深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大体一致,教学方法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双方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培养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地教育较大的不同点是教学语言,深圳以普通话为主,辅之以英语,而香港则是粤语和英语并行。双方的教育优势各不相同,深圳基础教育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从单一到立体的规律,筑牢根基为创造力迸发做好铺垫;而香港的优势是小班教育,注重分层教学、扬长避短,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香港有些课两位老师一起上,让我大开眼界。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搭配,年轻老师先将孩子引入特定学习情景,像主持人一样调动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到重点讲解环节,资深教师引领学生沉浸式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寻找答案,整个过程非常愉快。之后的练习环节又由年轻教师负责,这种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更像是朋友,一起探究问题、寻求答案,在教学相长中一起进步。课堂外,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香港师生对深圳很感兴趣,大家经常聊起深圳包罗万象的美食、美丽神奇的红树林、充满魅力的人文气息,相约到深圳走走看看。休息时,香港老师领着我们寻味美食感受浓浓烟火气、爬上山顶饱览绚丽夜景。至今我们都保持着联系,时不时还会聚一聚。
研究教材让孩子爱上数学
赴港指导教学一年,我的收获非常大。回深圳后我做了一百多场专题讲座——“对比香港内地教材异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广受同行欢迎,产生较大反响,可见深圳一线教师十分渴望了解香港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受此触动,我决定沉下心来开展相关研究,为内地数学课程改革和教材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时值全国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大量学者长期关注内地教材编写与改进,但少有研究者比较香港与内地小学数学教材的异同。得益于深圳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我在香港工作的特别经历,我们决定在深圳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2015年,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筹备,我们申报的课题《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正式立项,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之后,我们先后出版专著《基础·思维·文化》,编著《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成果》《小学数学创生教学实践与案例》,还公开发表15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后,我们收到很多积极反馈,许多教师从中受益,该研究对提高内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回想起来,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很简单,希望通过研究、比较、反思,发现内地教材的优势与弱势,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让教材更加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规律。目的也很单纯,想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学好数学。2020年,我们的研究课题以“免鉴定”的待遇获准结题,是全国基础教育组别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课题。
叁
我参与并见证深港教育领域不断深化交流、加强合作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交流上升到更高平台,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工作也有了更丰富内涵。
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
深圳市罗湖区是内地最早与香港建立教育交流合作的区域,在这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和深厚积淀。多年来,我深度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初心、笃定前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后,深港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几年前我调任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担任粤港澳教育研究部主任,全身心投入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事业,我加快脚步、顺势而为,努力做好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由三地教育部门于2004年发起创立,是粤港澳在基础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校际交流项目。20年来,这个项目有效推动三地中小学校互学互鉴、共同发展,促进广大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有力牵引和带动三地基础教育深度合作、协同发展。近年来,姊妹学校建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2021年,我主持的课题《项目引领的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专项课题,这是全国十个专项重点课题之一。我们期望通过研究形成国家层面的成果,充分发挥深圳地域优势,努力达到共创、共享、共赢的效果。
让三地学子厚植家国情怀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粤港澳三地基础教育存在着合作理念不够明确、交流不够深入等问题。于是提出以“同源·同心·同行”为核心理念,打造国家观念、民族情感、教育理念共生的成长共同体,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探索形成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育人新路径、新模式。
研究成果经8所学校先行试验后,现已推广应用到三地297所姊妹学校。我们组织了300多场活动,受益师生超过30万人次,在此过程中,目睹师生们的综合素质、学业表现及家国情怀不断提升,我们深感欣喜。
同走风雨路,姊妹情更深。2022年,深港跨境学童无法如常前往香港上学,香港方面十分注重期末考试,特别是小学升中学的考试非常重要,这些学童不能去香港考试怎么办?为解决棘手的难题,我们发动各方力量,帮助1万多名孩子在深圳完成考试。
当时面临重重困难,既要找到合适的考场又要打印大量考卷,还要做好监考等工作,考试过程更要和香港考场保持视频同步。为此,姊妹学校和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大家紧密协作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考试顺利完成且无一纰漏。不少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番经历之后,跨境学童更加真切感受到祖国怀抱的温暖。
为促进港澳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开展“同升一面国旗、同唱一首歌、同上一节课、同画一幅画、同种一棵树、同做一次义工、同过一个传统节日、同讲爱国故事”等活动,让三地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高红妹(右)带领团队到港澳开展教育交流活动,拜访香港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
2023年12月,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近3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成功缔结为153对“姊妹学校”,缔结数创下历年之最,粤港澳姊妹学校现在增加到1455对。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大成才后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肆
回顾在深圳奋斗的岁月,我常怀感恩之心,未来将继续为深港教育融合向纵深拓展贡献绵薄之力,努力为大湾区的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促进深港教育共同发展
作为较早参与深港合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深圳快速发展和深港交流合作有着真切感受。深圳从香港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启发,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深港教育机构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多元的求学选择。
我认为,深圳教育注重学以致用,可以为香港学生创造更多探索与应用的机会,培养香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香港优良的学术传统可以让深圳学生在借鉴中得到更多理论指导与思维启发。通过日益深入的交流互动、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一定能推动深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培养出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大湾区未来人才。
携手为孩子创造更好未来
2023年9月,我受邀赴港参加由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内地赴港教师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活动得到各界高度关注,相关人士济济一堂。大家畅谈一起共事的难忘经历和深港教育的美好愿景,感慨万千。
香港特区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表达了对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及各地赴港教师的诚挚感谢,他期望内地赴港教师与香港教师牢记国家对教育的期盼和嘱托,富有创意地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合作,用教育为孩子造福,携手创造充满希望的共同家园。
回顾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成长历程,我为自己生逢伟大时代感到无比自豪。教育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向未来的重要力量。身为教育人,我将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继续坚守在立德树人、成就学生的讲台上,丹心化春雨,桃李香满园。
编辑:李扬